您当前位置:首页 > 茶叶百科 > 种茶 > 详细内容浏览

茶园病虫生态控制的原理和方法

2009/5/12 0:00:00  来源:贵叶龙官方商城   浏览量:154


摘 要本文分析了茶园生态环境中有利与不利因素、茶叶生产与病虫发生的关系以及茶园病虫防治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茶园病虫害生态控制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在国营南岳茶场和东山峰农场多年的实践证明了生态控制的可行性,总结提出了茶园病虫生态控制的主要技术措施。关键词 茶园 茶树病虫 IPM 生态控制茶叶作为一种国际贸易商品和全世界三大无酒精天然饮料之一,对其自然品质和卫生指标的检验在各国都较为严格。由于茶园病虫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致使茶叶中农药残留量和有毒物质偏高往往成为茶叶销售和贸易中的一大难题,在国际茶叶贸易中曾多次发生销毁和索赔现象,引起广大消费者的不安。因此,探索茶园病虫防治的新对策势在必行。作者自1987年起对此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茶园病虫生态控制的基本原理茶树是一种多年生灌木型作物,它植株不高,树冠密集,树幅宽大,四季常青。一经种植可连续生产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现行的栽培管理条件下,新植的茶园几年就可封园,形成树冠茂密郁闭、小气候变幅较小的特殊生态环境,且比较稳定,使得茶园中的生物群落结构(包括有害生物和有益生物)较其他生态系统复杂,生物种类和数量要丰富得多,在年度间也较平稳,不同种的种群数量虽略有起伏,但在一个较长时间内能保持相对的平衡。转载本文请注明来自沁人茶香。

同时,茶园也是一个人为干扰较大的次生生态系统,从开荒垦地、茶苗种植到茶树修剪、采摘、施肥、病虫防治等无不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近几十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栽培措施的变革,使茶园生态环境趋于简单化,利于某些病虫的流行和扩散;推广良种而未注意抗性育种,使茶树抗性减弱;普遍大量使用化学肥料,使茶园地力衰退,土壤活性降低;尤其是大量偏施氮肥,改变了茶树体内的碳氮比例,引起吸汁性害虫暴发。在茶园病虫防治上只注重在病虫本身而忽视茶园环境的作用,多依赖化学农药而忽略其他措施的协调,多采取治的手段而忽视防的措施,致使茶园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而不易恢复,引起茶园病虫区系发生急剧变化,危险性病虫不断发生且越来越严重,三“R”问题(残留量Residue、抗药性Resistance和再猖獗Resurgence)越来越突出。同时茶树是叶用作物,农药直接喷洒在采收的芽叶上,且采摘批次频繁,生产季节5~7天就可采摘一个轮次,采下的芽叶不经任何洗涤就加工成干茶饮用。因此,保持茶园良好的生态环境,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乃至不使用化学农药就成了当前茶园病虫防治的主攻方向。

茶园病虫生态控制的原理就是在了解茶园这种特殊生态环境中有利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学的基本原则,从病虫害、天敌、茶树及其他生物和周围环境整体出发,在充分调查、掌握茶园生态系统及周围环境的生物群落结构的前提下,研究各种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联系;掌握各种益、害生物种群的发生消长规律及相互关系;全面考虑各种措施的控制效果、相互联系、连锁反应及对茶树生长发育的影响,充分发挥以茶树为主体的,以茶园环境为基础的自然调控作用。

2 茶园病虫生态控制的实践和主要成效国营南岳茶场建立于1960年,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拨600~800m的衡山中麓,现有茶园93ha。茶园病虫防治主要依靠化学农药。60年代以有机氯农药为主,70年代后,大量使用有机磷农药。1979年起,该场为了配合南岳衡山风景旅游区的规划与建设,全面禁止在茶园使用化学农药,进行茶园病虫的综合防治。虽然在开始的几年里,仍有病虫严重发生,造成一定的损失,但随着时间的延长,依靠人工防治和农业技术措施为主加以控制,病虫的发生越来越轻,以后基本上未曾出现大发生的现象。1989年开始进行茶园病虫生态控制研究,探讨生态控制的原理和方法。10多年来,从调查南岳茶场的生态环境、生物群落结构入手,掌握了全场茶园及周围环境的各类植物、茶园杂草、土壤微生物、茶园病虫及天敌的种类与发生情况,害虫??天敌亚群落的时、空格局,主要病虫害的年消长规律等。经过生态控制逐渐恢复了茶园生态系平衡,将危险性病虫较好地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

国营东山峰农场地处武陵山区,现有茶园面积420ha,是一个较大型的茶场,是湖南省的定点绿茶出口基地。由于茶园大面积种植,生态环境遭到了较严重的破坏,病虫为害猖獗,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加,茶叶中农药残留量普遍偏高,严重影响了茶叶销售和出口。1987年起与该场重点研究了茶饼病、茶白星病、垫囊绿绵蜡蚧的发生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经过植树造林、种植防风林、茶林间作、茶果间作等措施,改善了环境;应用生态控制方法减少了农药使用量,使杀虫剂减少了70%,杀菌剂减少了45%,茶叶中农药残留量大幅度降低,产值增加了81%,1990年获“湖南省农业丰收奖”。

这两个茶场经过生态控制后取得了明显的三大效益,尤其是茶园生态平衡逐渐得到了恢复,茶园天敌种类与数量逐年增加。茶园的大气、土壤、水质经湖南省农业环境监测站监测,大气达到了国家制定的GB3095-82的一级标准。茶园土壤和灌溉水质均符合GB5084-85的一类要求。所产茶叶均达到了无公害、无污染、安全、优质的标准。东山峰农场生产的绿茶于1990年9月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授予“绿色食品”质量商标,成为全国第一个茶叶“绿色食品”,1991年该场又被农业部审定为全国第一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南岳茶场生产的系列云雾茶也于1994年授予“绿色”食品质量商标。

近几年来,茶园病虫生态控制和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在全省各地得到了普遍推广。每年节约农药成本和用工费均在200万元以上,极有效地制止了滥用乱用农药的现象,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次数与使用量,降低了茶叶中农药残留量,改善了茶园生态环境,使我省成为全国获得国家审定的茶叶“绿色食品”最多的省份,极大提高了我省茶叶的销售声誉与竞争力。

3 茶园病虫生态控制的主要技术措施3.1 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增强茶园自然调控能力进行茶园病虫生态控制必须首先全面调查茶园的生态条件,包括气象、土壤、植被、动物等的基本情况,系统了解当地气候因素、土壤条件与茶树生长发育的关系以及对病虫发生的影响。一般来说,山区和半山区茶园自然条件较好,植被丰富,气候适宜,素有“高山云雾出好茶”之说。对于这样的茶园要注意维持和保护生态平衡。对于自然条件较差的丘陵和平地茶园,要采取植树造林、种植防风林、行道树、遮荫树,增加茶园周围的植被。部分茶园还应该退茶还林、退茶种果、调整作物布局,使茶园成为较复杂的生态系统,从而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增强自然调控能力。

3.2 调查茶园生物群落结构,维持茶园生态平衡生态学原理提示,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而推动生态系统不断发展。生态系统的每一个因素都表现了功能和结构的依赖性,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因素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进行茶园病虫的生态控制,必须全面调查茶园及周围环境中各种生物的种类与数量,明确主要种群的动态及群落间的相互联系。其中,尤其要掌握茶树的生物学特性与病虫发生的关系,茶园害虫、天敌亚群落的特征及消长规律,茶园土壤微生物亚群落、茶园杂草亚群落与茶园病虫害发生的联系等。生物群落结构一般可用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优势度等指数来分析。茶园生物群落还涉及其稳定性与生产力、与茶叶生产紧密相关。一般来说,茶园这种特殊生态环境里,生物群落结构越复杂,其稳定性也越大。因此在设计生态控制措施时,应以维持茶园生态系平衡为目标。

3.3 坚持以农业技术为基础,加强茶园栽培管理措施茶园栽培管理既是茶叶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措施,又是病虫防治的重要手段,它具有预防和长期控制病虫的作用,在设计和应用上既要满足茶叶生产的需要,又要充分发挥其对病虫害的调控作用。

3.3.1 合理种植,避免大面积单一栽培众所周知,大规模的单一栽培,无疑会使群落结构及物种单纯化,容易诱发特定病虫害的猖獗,茶叶生产的实践也说明了这点。凡是周围植被丰富、生态环境复杂的茶园,病虫害大发生的机率就较小,凡是大面积单一栽培的茶园,某些病虫流行和扩散的机率就大。如茶饼病、茶白星病、假眼小绿叶蝉等在大面积茶园中往往发生较重。因此,新辟茶园最好向生态环境较复杂的山区和半山区发展,避免大面积单一种植,周围以保持较丰富的植被为宜。

3.3.2 选育推广抗性品种,增强茶树抗病虫能力选育和推广抗性品种是防治病虫害的一项根本措施。我国茶园过去主要是种植群体品种,这些茶树生长参差不齐,抗性能力不一,既不利于修剪、采摘等管理,影响茶叶品质,又易成为某些病虫的发生与为害中心。近几十年来,选育和推广的无性系良种,又很少进行抗性鉴定。有些品种产量和品质都好,但抗性很弱,也不易全面推广。因此选育和推广茶树良种,必须进行抗性鉴定。

3.3.3 重施基肥,适量追肥,配合使用叶面肥秋冬季节,茶树处于休眠状态,茶园可进行翻耕施肥。基肥应以农家肥、沤肥、堆肥、枯饼等有机肥为主,适当补充磷钾肥。每年茶叶生产季节可及时适量追施化肥和复合肥。氮肥的施用量应根据茶园的产量予以确定,以补足因采叶而损耗的氮素量为标准,控制过多使用,造成氮素过量而有利吸汁性害虫的发生。对茶饼病、茶白星病发生严重的茶园,可配合使用磷酸二氢钾、增产菌等进行叶面施肥。

3.3.4 及时采摘,抑制芽叶病虫的发生芽叶是茶叶采收的原料,营养物质高,病虫发生也严重。达到采摘标准,要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可明显地减轻蚜虫、小绿叶蝉、茶细蛾、茶跗线螨、橙瘿螨、丽纹象甲、茶饼病、茶芽枯病、茶白星病等多种危险性病虫的为害。经过采摘,可恶化这些病虫的营养条件,还可破坏害虫的产卵场所和病害的侵染途径,对有病虫芽叶还要注意重采、强采。如遇春暖早,要早开园采摘。夏秋季节尽量少留叶采摘。秋季如果病虫多,可适当推迟封园。

3.3.5 适当中耕,合理除草中耕可使土壤通风透气,促进茶树根系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破坏地下害虫的栖息场所,有利于天敌入土觅食。但一般以夏秋季节浅翻1~2次为宜。对丽纹象甲、角胸叶甲幼虫发生较多的茶园,也可在春茶开采前翻耕一次。对于茶园恶性杂草切忌使用除草剂。至于一般杂草不必除草务净,保留一定数量的杂草有利于天敌栖息,可调节茶园小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3.4 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茶园天敌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过去盲目使用化学农药,使有的茶园天敌种类与数量锐减。进行茶园病虫生态控制,天敌是一种强有力的自然控制力量。

3.4.1 向茶农宣传生物防治的意义和作用天敌和害虫同时发生在茶园里,很多茶农对天敌不认识,错把天敌当害虫,养成了见虫就杀的习惯,有的任意猎杀茶园鸟类、青蛙、蛇等天敌。因此,要开展生物防治,必须让群众分清“敌我”,可通过举办学习班,利用标本、挂图向群众介绍常见天敌的种类和保护措施,提高茶农生物防治的意识。

3.4.2 给天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茶园周围种植防护林、行道树,或采用茶林间作、茶果间作、幼龄茶园间种绿肥,夏、冬季在茶树行间铺草,均可给天敌创造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在进行茶园耕作、修剪、打药等人为干扰较大的农活时给天敌一个缓冲地带,减少天敌的损伤。在生态环境较简单的茶园,可设置人工鸟巢,招引和保护鸟类进园捕食害虫。

3.4.3 结合农业措施保护天敌茶园修剪、台刈下来的茶树枝叶,先集中堆放在茶园附近,让天敌飞回茶园后再处理。人工采除的害虫卵块、虫苞、护囊等先放在有沿的坛子中,坛沿放水,害虫跑不掉,寄生蜂、寄生蝇类却可飞回茶园。

3.4.4 人工助迁天敌天敌与害虫有一种追随现象,害虫发生多的茶园,天敌也较多,但害虫一旦控制下去后,天敌的食料就会受到影响,这时需要人工帮助迁移。害虫大发生的地块,也可从别处助迁天敌来取食。

3.4.5 引进微生物治虫茶园生态环境较稳定,温湿度适宜,极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流行。几年来我们自己从茶树害虫的病尸上分离到不少苏云金杆菌茶园菌株和各种病毒,再释放到茶园中去均能很好地造成再感染和流行。从全国各地引进的白僵菌、虫草菌、苏云金杆菌、增产菌、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等均能在茶园很好地建立种群和扩散。

3.5 严禁滥用乱用化学农药,逐步减少农药使用量在生态环境较好的山区和半山区新开辟茶园,我们主张从一开始就禁止使用化学农药,在已经使用农药多年的成龄茶园也可逐步由减少农药使用量到完全不用农药,但对于生态环境较差,尤其是大面积单一种植的丘陵和平地茶园,在目前完全不用农药一时还难以做到,这时就要坚持合理用药,逐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

3.5.1 加强预测预报,抓住防治适期用药病虫害在一年的发生过程中,总有对药剂较敏感的时期。如对鳞翅类目幼虫应在孵化后期至3龄前用药,对小绿叶蝉应在若虫数量上升时用药,对蚧类、粉虱应在若虫盛期用药。因此要加强预测预报,坚持以田间调查为主,根据不同病虫的发生时期,定出防治时期,根据不同茶园的病虫种类和发生量,定出防治对象田。

3.5.2 选择好药剂种类,做到“对症下药”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茶树和天敌安全的农药品种,严格禁止使用国家规定不准在茶园使用的药剂。用药前一定要掌握害虫,病害的生物学特性,了解各种药剂的性能和防治对象,不宜长年使用几种固定的药剂防治各种病虫害。

3.5.3 严格控制用药次数和用量使用最低有效浓度、用药量和最少有效次数,符合经济、安全、有效的要求,省药、省工、省成本,减少了残毒为害,对天敌亦较有利。切忌随意加大药剂浓度和用量,切忌那种不论病、虫具体情况盲目地隔几天便施一次药的作法。

3.5.4 改进施药方法,减少茶叶中农药残留量克服目前防治病虫害普遍使用大面积蓬面喷药的作法,可以根据病虫发生的特点采用挑治、点治,间行喷药的方法。对发生在茶丛中下部的病虫害应将药剂喷洒在蓬面下。象甲、叶甲类的幼虫发生在土壤里,可采用土壤施药。此外还应严格按照品种农药的安全间隔期采茶,以减少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量。

3.5.5 正确看待防治效果在使用农药防治病虫时,常有片面追求防治百分率的现象。如果不是合理使用农药,即使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产生的副作用可能会更严重。事实上,“三R”问题本身就是人类大量使用农药带来的严重后果。从全局来看,使用农药是迫不得已而采用的防治手段。这就要求从生态学观点和农业生产最大经济效益上去看待防治效果,不要单纯依赖化学农药,更不要片面追求高的防治百分率。

3.6 抓住越冬期防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每年10月至翌年3月是茶树的休眠期,时间长达5~6个月,此时也是很多茶园病虫害的越冬期。茶园病虫害的越冬场所一般都在茶树中下部枝叶上,地表层枯枝落叶下或茶园土壤中越冬。越冬期间可结合茶园培管措施防治病虫害。如翻耕施基肥时,可控制除尺蠖类的蛹、剌蛾类的茧以及蛴螬、小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对病虫发生严重、树势又比较衰老的茶树进行重修剪、台刈等措施进行更新。也可采取清蔸亮脚的方法,剪去茶丛下部的枯枝、纤弱枝、病虫枝,特别注意剪除蛀梗性害虫的被害枝干。还可发动群众人工采除茶饼病、茶白星病等严重的病虫,摘除茶毛虫卵块,卷叶蛾虫苞、蓑蛾护囊,击碎枝杆上的丽绿剌蛾、褐缘绿剌蛾、黄刺蛾的茧。用竹刀刮除被害枝干上的蜡蚧类害虫、苔藓类病害。对黑剌粉虱、蚧类、螨类及病害较多的茶园可在秋季封园后喷施一次0.3~0.5玻美度的硬石硫合剂。经过这些措施,可消灭大部分越冬虫源,减少越冬以后的病虫基数。总之,越冬期是茶园病虫防治的大好时机,此时不采茶,劳力充足,病虫处于休眠状态易于清除,不会影响天敌的生存,不会污染茶园环境,是全年中病虫综合防治的关键,真正体现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茶园病虫生态控制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对策,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比如茶树本身的抗病虫能力、机制,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茶园生态系统内部的物流、能流、信息流,各种管理措施的协调等,都需要进一步由定性向定量发展。茶园病虫生态控制在国内研究不多,还有更多的工作有待深入探讨。

相关文章

“喜吆喝”微信公众号
“喜吆喝”微信公众号 
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