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茶叶百科 > 种茶 > 详细内容浏览

20世纪中国的茶树育种和良种推广

2009/5/12 0:00:00  来源:贵叶龙官方商城   浏览量:142

茶树品种是茶叶生产最基础、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茶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茶叶竞争是质量竞争,归根到底是品种竞争。用优良的品种去调整茶树种植结构是当今茶界一项重要工作。回顾和了解一个世纪以来,我国的茶树育种和良种推广工作,展望新世纪茶树育种和繁育的趋向,对发展21世纪茶业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近代茶树育种和良种推广
20世纪初,一批留学归来的爱国知识分子,将我国千百年以来的经验茶学融入近代科学,开创了我国近代茶树育种和良种推广。近代茶叶科学奠基人吴觉农在1922年发表的《中国茶业改革方准》中说:"(茶树)品种的复杂。论到品种这一层,虽然连印度、锡兰、日本的茶种,都是从中国拿过去的,但是印度、锡兰都能繁育优良品种--如印度杂种Hybrid,由Assam原种和中国种所育成的杂种,有专门采种茶园(日本目下亦正在研究中)。转载本文请注明来自沁人茶香。

但是中国呢,年代既如是其长久,地域又如是其广袤,假如把各种的品性形态,研究一下,一定相差很多。而且种植的农民,只知道能够发芽的种子,就用来栽培……,不但特性不能发挥,而且把固有的特长,恐怕也湮灭了不少啊!"1941年吴觉农再次呼吁:"应该用单本选择、杂交、嫁接等等的方法处理起来,以造成适应于各地并适应于制造红、绿、青茶的品种,使色、香、味都臻上乘,或产量都达到理想的境地,这是栽培上最切要的任务"。吴觉农领导下的茶叶研究所积极开展近代茶树育种,进行了品种观察、单本选择、武夷名丛观察、茶树开花习性观察、茶树遗传因子观察以及茶树交配方法研究等。该所庄晚芳在艰难的条件下对闽、皖、赣、浙4省主要茶区民间所传的茶树品种作了调查,著有《东南茶树品种初步调查》一文,认为祁门和平水茶树均可划分为6个品种,婺源茶树划为4类10个品种,闽北茶树品种有水仙、肉桂等10余个,闽南茶树品种有铁观音、黄金桂、梅占、奇兰等18个,并具体描述了各品种的性状、特性,其结果迄今仍有参考价值。李联标通过调查,整理出黔北地方茶树品种十大类型。
20世纪上半叶,吴觉农等对茶树起源地等重大学术问题,向世界提出明确的观点,用大量事实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起源中心,批驳了某些国外学者的错误观点,与此同时,叶知水、李联标等人对中国野生大茶树资源作了深入调查,佐证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在品种推广上,近代茶学家们继承了我国传统技术,辅之以近代实验分析手段,进行茶籽繁育试验、茶籽播种时期试验、茶树压条试验和茶树扦插试验。当时的茶叶研究所还向茶农赠送茶树良种茶苗20余万株和《茶树育种》等有关书籍,推动了良种普及。

茶界前辈的巨大努力给近代中国茶树育种和推广注入了活力,带来了希望。但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处于政局动荡时期,内外交困,民不聊生,使茶树育种和推广在经费、人力、设备等方面都很困难,研究工作时断时续,前辈们的理想不能全部实现,中国科学的茶树育种和推广处于萌芽阶段。


二、现代茶树育种和良种推广
20世纪下半叶为现代茶树育种和推广的发展阶段。该时期有以下几个特点。

1.建立和完善科研、教学和审定机构

20世纪50年代,我国大专院校茶叶系(科)中的茶树栽培教研组和科研所的栽培研究室都设有育种组,在20世纪60年代,相继成立育种教研组或育种研究室。1958年,经国务院科技规划委员会批准,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设立了育种组;1962年建立了育种研究室,和全国各科研单位协作,把全国茶树良种和资源调查纳入全国统一规划之中,使各地零星分散的研究变为集中力量攻关研究,加快了我国茶树良种选育和推广速度,提高了中国茶树育种的研究水平。
1981年成立了"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1989年改为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茶树专业委员会),主要任务是:审议茶树品种审定工作的规章制度和操作办法,审定和审议茶树新品种的主要经济性状、利用价值、适应区域、栽培要求以及经济效益;指导新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制订有关试验方法;对新品种的推广、繁育或中止不适品种提出建议,供领导部门决策参考。

育种和审定机构的建立,为我国茶树育种的迅速发展和良种推广奠定了基础。

2.加强资源调查和利用工作,发掘选育了一批优良品种(系)

全国茶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茶学系以及有关部门积极开展茶树育种及基础性研究工作,几股力量促进了中国茶树育种的发展,挖掘了一批种质资源,选育了一批良种。1963年,全国初步整理地方茶树品种和类型达350个,其中257个有性状记载资料。1964年在杭州召开了全国茶树良种工作会议,交流了育种经验,制订了有关育种程序。1965年,在全国茶树品种资源研究及利用学术讨论会上,对各省茶树品种及其资源进一步作了审定和补充修改,提出了福鼎大白茶等21个优良品种,其中无性系良种9个,有性系良种12个,实现了我国茶树良种的第1次大规模定向推广。1973年在长沙召开了全国茶树品种选育经验交流会,总结了良种选育和推广经验,发现有希望的茶树优良品种(系)达41个。1978年我国迎来了第2个科学的春天,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龙井43和福云6、7、10号等获科学大会奖。为了使全国茶树育种和推广规范化、标准化和有序化,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于1985、1987、1994、1998年对全国77个茶树良种进行了审定或认定,其中有性系17个,无性系60个,同时在浙江杭州、河南信阳、广东英德、广西桂林、湖南长沙等地设立区试点先后两批进行了70个品种的区域试验。1992年农业部在山东召开会议,提出了茶树无性系良种化建议。1997年农业部正式要求各地淘汰种子直播和移栽实生苗的老办法,做到发展新茶园和老茶园换种改植采用无性系良种,明确提出经过30年的努力实现茶树无性系良种化。位于大陆对岸的台湾省,著名茶叶专家吴振铎等科学家从1948年起进行茶树育种研究,先后培育出萌芽整齐、密度大、适合机采、品质好的台茶系列品种十余个,其中台茶12、13号品种茶园占台湾省茶园面积的16%以上。

3.育种科研发展快,取得一批成果

随着茶树良种的选育和推广成就不断扩大,我国的茶树育种科研也不断发展,手段也越来越先进。育种方法由单项选育进入到复合选育,由以产量为选种单一目标进入到以品质、抗性等为选种目标的选育,由常规手段进入到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因此,育种成果产生速度大大加快,育种成果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促使新种质层出不穷,繁育方法不断改进,学术水平更上一层楼。从"六五"计划开始,国家将茶树种质的收集、评价和利用研究列入国家攻关项目,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加强了对茶树种质资源的管理,基本上摸清了我国茶树种质资源的家底,并在浙江杭州和云南勐海两地各建一座茶树种质资源圃。通过对入圃种质材料的鉴定、评价,建立了一批种质材料的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生化成分及适制性、抗性等数据库,评选出一批优良或特异种质,提供育种和生产利用。1980年福建农学院茶树花药培养研究成功,推动了生物技术在茶树育种上的应用研究。野生茶树种质的发现和研究,进一步肯定了我国西南部是茶树起源中心。这一研究不仅有学术意义,而且带动了我国古茶树保护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各地加强了茶树选种工作,尤其是农业部从20世纪80年代将茶树品种研究列入部重点研究项目,开展了绿茶、红茶、青茶的新品种选育研究,选育出一批优良的无性系茶树品种(系),丰富了我国茶树良种。此外,其他如茶树遗传、茶树育种早期鉴定等也取得一批成果,为改善我国茶树育种手段和加快育种速度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4.培养了一批人才和编著了一批书籍

为适应茶树育种科学和培育人才需要,全国教学和科研单位一方面招收茶树育种硕士、博士生,扩大高质量的育种队伍,另一方面汇集专家著书立说。1959年中国茶树编辑委员会编印了内部资料《中国茶树品种志》(油印本),正篇刊登品种84个,副篇刊登野生大茶树4个和地方品种(系)183个。1961年和1964年,安徽农学院和浙江农学院分别编写了大专院校试用教材《茶树选种与良种繁育》。1964年浙江农学院编著《茶树育种学》,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1978年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编著,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茶树品种志》介绍了无性系品种103个,有性系品种47个。1979年湖南农学院主编大专院校试用教材《茶树育种学》。1990年,为适应推广良种需要,农业部农业司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编写了《中国茶树优良品种集》,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了全国审定通过的52个优良品种。1994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古茶树》,系统地介绍了古茶树的特征特性以及保护野生茶树的建议,扩大了人们对茶树资源的认识,提高了保护资源的自觉性。此外,各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年报、学报都以论文形式专题介绍了中国的茶树育种基础性研究和育成良种的特性、特征及适制性。即将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茶树品种志》系统介绍了茶树起源、分类、品种分布区域、茶树育种和繁育,重点介绍了国家级、省级茶树品种和适制特种茶类的品种、品系350余个,对其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适制性和品质特点、品种抗性都作了详细描述,此外,还介绍了中国主要野生大茶树的地域分布、形态特征等,为人们了解和利用茶树品种和资源提供了基础资料。《茶树良种》(金盾出版社,1994年)等一批科普图书也应运而生。我国茶树育种和繁育书籍的出版发行,代表了我国该学科的发展速度和研究水平。

5.形成良种繁育和推广网络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农业部领导下,大力推广无性繁育法,尤其提倡短穗扦插法,使良种推广速度大大加快。为进一步普及良种,我国在普遍建立良种示范茶场基础上,又开始筹建茶树良种繁育场。1979年在浙江鄞县福泉山和广西桂林建立了两个茶树良种繁育场,1985年又在云南思茅、贵州遵义和晴隆、四川名山、湖南郴县、湖北咸宁、安徽休宁和东至建立了茶树良种繁育场。近年将在江西南昌、浙江新昌建立繁育场。与此同时,一些县级茶树良种繁育场也相继建立。有的茶区,一些农户或专业户也纷纷建设小型茶树良种繁育场。这些良种场主要为本地提供优良品种的苗木、插穗,搞好良种示范、指导和提供繁育技术,满足各茶区生产需要。目前,全国已有12个省级茶树良种繁育场(与农业部共建),155个县级茶树良种场以及一批茶树良种繁育专业户(场),年生产能力达到6亿株以上,与部、省、地、县各级农技推广站(中心)和各科教单位形成了我国茶树繁育和推广网络。


三、21世纪茶树育种和良种推广研究的展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特点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以科研为核心、教育为基础的国际性知识经济,将为人类创造更大财富。展望新世纪,如何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茶叶产业,将是茶树育种和推广中重中之重的研究课题。

1.品质育种、抗性育种是主要的育种目标

在茶叶商品不足的情况下,育种目标以产量为中心。在供需基本平衡时,品质成为主要的育种目标。品质应包含品种内在品质和商品的外在品质,所以茶叶品质应包含早生、香高、味醇、形异及其内含成分含量、组成等内容。由于我国茶区广阔,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千差万别,需考虑以抗性育种为目标的研究和选育抗病虫、抗旱冻的茶树品种,满足部分茶区的需要。

2.积极应用高新技术的育种手段

新世纪,常规的茶树育种方法将继续采用,同时渗入高新技术的育种手段,利用中子、激光等现代辐照技术,结合传统的化学诱变技术,产生大量的变异材料,有利育种工作者在宽范围选择更好、更多的育种材料,培育出人们所需的茶树品种;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可创造具有新性状的茶树品种,也可将两个品种的优良特性结合在一起,或导入新的遗传特性基因,前景看好。同时,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使单个细胞在几周或几个月内繁殖多代,毋须受季节、茶树生长习性等条件限制,使育种时间缩短,提高繁殖系数。

3.工厂化育苗

在继续采取传统的短穗扦插繁育良种茶树的同时,利用微繁殖技术(组培技术之一)可以在有限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植株,这种工厂化微繁殖技术育苗,在20m2内可生产出上百万个小植株,其繁殖系数高,只要能规模化生产,成本相对会比较低。此外,人工种子也是建立在体细胞胚胎和微繁殖技术基础上的一项新技术,即将体细胞胚或试管苗用含有营养成分的胶囊包裹起来(起胚乳作用),形成一种类似种子的结构,然后再用人工外皮包起来,防止机械损伤。该技术的优点是效率和繁殖率高,能保持优良特性,还可机械化生产和播种。

4.茶树遗传研究

茶树遗传研究较其他作物落后,制约了多技术的应用,而且易造成在育种中的盲目性。因此,加强茶树遗传研究,要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和亚分子水平开展这方面工作。
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农业部对新世纪的茶业提出了奋斗目标,在茶树种植结构上要求2010年有30%的茶园为无性系良种茶园,在2030年基本实现良种化,全国茶叶工作者将为此而努力奋斗。

相关文章

“喜吆喝”微信公众号
“喜吆喝”微信公众号 
育种
良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