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茶叶百科 > 茶叶小知识 > 详细内容浏览

洞庭西山碧螺春茶

2009/5/12 0:00:00  来源:贵叶龙官方商城   浏览量:173


一、历史渊源
西山特产中,目前最具盛名的当推“碧螺春”绿茶。西山是“洞庭碧螺春”茶的主产区,产茶最早的历史记载见于唐代陆羽的《茶经》。洞庭碧螺春的前身是产于西山水月寺的水月茶,又称小青茶,据《太平清话》载:“洞庭小青山坞出茶,唐宋入贡,下有水月寺,即贡茶院也。”据《太湖备考》等史志记载,清康熙三十八年(1669)四月,康熙南巡至浙江回京,途径苏州,江苏巡抚宋辉以洞庭“吓煞人香”茶进献,康熙饮后大加赞赏,因其茶“清汤碧绿,外形如螺,采制早春”而赐名为“碧螺春”。自此,碧螺春每年进贡朝廷,名扬天下。关于碧螺春之名的来历明间尚有说法:西山碧螺峰在南徐之西,碧螺姑娘为救情郎解毒而从悬崖上采到而得名。
民国初,东西山的洞庭碧螺春绿茶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位居第二,仅次于杭州西湖龙井茶。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获优等奖,1915年在巴拿马塞会获金质奖章。碧螺春原系吴县洞庭西山特产,称洞庭碧螺春。近年价格看好,90年代初有外地茶叶按碧螺春方法炒制,也名之以“四川碧螺春”、“贵州碧螺春”、“浙江碧螺春”等,外形虽与洞庭碧螺春相似,但因土壤及气候条件的差异,品质远较洞庭碧螺春差,内行一看或一品就知,故碧螺春之名。为保护消费者利益,已有商家注册商标,专营洞庭碧螺春。转载本文请注明来自沁人茶香。

二、采载炒制
洞庭碧螺春的品级与采制时间关系极大,可谓一日数品。采制于清明前的称“明前”,为上品;采制于谷雨前的称“雨前”,质量略逊于明前,但属佳品;谷雨后,气温高,茶叶生长快,茸毛少,体形粗大,称之为“炒清”。难得遇到温暖的早春,采得春分之前的“分前”碧螺春,则尤为名贵,为数十年难得的珍品。1954年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带去了“分前”碧螺春,与会者饮后,都赞口不绝。1971年,周恩来与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签订“上海公报”时,送给基辛格的礼物也是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的采制的人工极大,成本高,是真正的“功夫茶”,所用嫩芽是初展的一芽一叶(俗称“一旗一枪”),长1-1.5厘米,宽不能超过1厘米,每0.5公斤成茶平均5-6万个头,从采、捡、制、炒,需要4-6个人工。嫩芽叶背后有茸毛,新鲜时不明显,制成后始限量,品质越好,茸毛越多,是为洞庭碧螺春的一大特色。碧螺春制作过程极复杂,操作技术要求很高。从采摘到拣剔,到上锅后的高温杀青,揉捻整形,搓团现毫,文火焙干,前后经过6道基本工序。采摘上品碧螺春要做到嫩、均、净。拣剔要严格做到一芽一叶,去净硬柄、老叶及杂质。拣好后还要在阴凉处适当摊放,凉去露水,并避免阳光直晒。铁锅在炒制前必须洗净,每锅下叶量鲜重以0.5公斤左右为宜。高温杀青时间为3-4分钟,要不停翻抖,避免泛黄。揉捻整形要小火,边揉边翻抖,边防止茶叶过闷,时间为13-15分钟。搓团13-15分钟,边搓团边解块,中期提高火温,促使茸毛显露。文火焙干6-7分钟,后期要降温,防止茸毛烧焦,同时要轻翻轻团,防止色泽泛黄。制成后的洞庭碧螺春香气浓郁纯正外形具有“条索纤细,卷曲似螺,幼嫩整齐,茸毛遍体 ,银绿隐翠”的特色。

三、品饮贮藏
饮洞庭碧螺春,须怀中先注开水,后投茶叶。茶叶皆沉杯中不浮,然后徐徐展开,显天然芽叶本色。若先将碧螺春入杯而后注水,则茶叶上的茸毛受冲击而浮起,茶水混而味亦逊。有人曾以碧螺春与龙井相较。碧螺春碧色悦目,细条卷曲,娇嫩易折,似青春少女之含情脉脉;龙井茶扁平阔长,不用修饰,淡妆素抹,具年轻少妇之天然风韵。以味相比,碧螺春之醇厚似欠持久,三开即淡,不若龙井之耐久。
茶叶系容易吸湿之物,保管不善,便容易变质。碧螺春亦然。干燥碧螺春用手用力一捻即可碎,要使之保藏持久,并不复杂,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其包好后放在罐中,下面放入几块生石灰,密封保持干燥,若密封干燥后放入冰箱冷藏,则保鲜时间更长。唯一注意,不宜与他物同藏一罐,以免吸入其他气味而变质。

四、茶树种植
西山茶树历来多混植于花果树间,且多植于路边低角,很少有成片种植的,且多采用种子穴播,不成行成片不求密度与产量,管理也很粗放。解放前,茶树主要集中与罗汉坞,包山坞。解放后,因桑树和柑橘先后大规模增加,茶树效益不高,面积有所减少。70年代部分大队开办林场,建起几个茶场,如天王坞,堂里等.碧螺春产量开始上升.90年代,因价格上升,效益见好,茶树种植开始向荒山山腰,山顶开发,管理日趋精细,每年新开垦500亩,至1999年西山共有茶园6000余亩,年产碧螺春400多担.

相关文章

“喜吆喝”微信公众号
“喜吆喝”微信公众号 
碧螺春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