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茶文化 > 茶与名人 > 详细内容浏览

陆羽试析

2009/5/12 0:00:00  来源:贵叶龙官方商城   浏览量:101

在中国和世界茶业的史册上,有一个永远放射着光辉的杰出伟人,那就是被后世尊为“茶圣”和“茶神”的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的作者--陆羽。

陆羽是茶学的创立者。但他不仅仅是一位茶学家,在《全唐诗》、《全唐文》和《唐才子传》等许多文化典籍中,都收有他的作品和《传记》;所以,他同时还是一位才学逸群的文学家、史学家和地理学家。不过,他在诗文和史地方面的著作与成就,如同有些古人所说,“他书皆不传,盖为《茶经》所掩”,几乎全部被他茶学和茶业上的突出贡献所淹没了。可能因为这样,所以在我国唐以后的一些文学著作中,虽然一直把陆羽总也列为一位诗人或文学家,但多数都是“有名无实”,一带而过。这一点反映到陆羽的研究上,就出现了专重茶学及其茶业贡献的现象。无疑,对陆羽在茶学和茶业上的贡献,是主要和需要作重点研究的,但不能局限和停留在这一方面。为了促进我国陆羽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本文特疏简以往对陆羽茶学研究较多的方面,侧重从陆羽的时代环境、思想和社会地位、以及他茶学以外的某些成就,略作分析。

(一)陆羽所处的时代环境
陆羽所处的环境,主要是指对他后来思想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青少年时期的社会环境。其情况基本如《新唐书》和他自己所写的“自传”所说:他是一个弃婴,为竟陵(今湖北天门)寺僧所收养,及长,不愿学佛,便逃离寺院。他先藏在一个戏班子里学戏,天宝中,一次和一些演员在州衙中演出,他的才能为太守李齐物发现,得助弃伶从学,自此便走上文人的道路。对于这点,过去许多著作和文章中,都有介绍,也无分歧。这就是说,对陆羽早年寄生寺院和飘泊为伶的社会生活,是清楚的,这里也不再详细论及。陆羽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有疑义和过去未见讨论的问题。转载本文请注明来自沁人茶香。

要涉及这个问题,不能不先从陆羽的生卒谈起。关于陆羽的生卒,史籍的记载是不怎样明确的,只是讲“不知所生”、“贞元末卒”。所以,1000多年来,我们的先人似乎对陆羽的生年死日,谁也没有搞清。一直到1985年,我国已故的著名农史专家万国鼎,他在一篇文章中,才对陆羽的生卒,首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据万国鼎考证,他认为陆羽“和杜甫差不多同年”(生于先天元年,公元712年),“804年或稍前”①才死。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结束以后,我国茶叶界随着全国科学研究的发展,对陆羽的生卒,掀起了一个探讨的热潮。如陆羽的生年,就笔者所见,就有大历十三年(725)、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二十一年和二十二年等先后不同的说法。尽管上列诸说都是采用肯定不疑的笔法,但各说各的,众说纷纭,且都未列举多少信据,所以,现在仍然是莫衷一是。

根据上述对陆羽生年的种种考定,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学术界多数意见,虽然推定的年分有不同,但都倾向认为陆羽是生于“开元”年间。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一个年号,也即是肯定陆羽是生于唐玄宗时代。万国鼎的“先天”说与“开元”说时间相差有20多年,但实际他讲的也是肯定陆羽是生在唐玄宗时期。所以,尽管我们过去对陆羽生年的考证意见很多、相左甚远,但还是有成绩的;至少是一致肯定了陆羽是生于唐玄宗时代的这一事实。联系史籍记载的陆羽卒年,那么,现在我们能够明确地指出,陆羽是生长于玄、肃、代、德四朝的唐朝中期。

唐玄宗是唐朝在位(713-755)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陆羽的少年和青年时期,也即对陆羽思想和后来的发展有决定影响的阶段,主要就是在李隆基时期长大的。因此,要研究和了解历史环境对陆羽的客观影响,首先也应该着重对唐玄宗时的社会情况有所知道。

一提李隆基,人们往往就会和杨玉环联系起来,得出一个昏君的形象。其实,在李隆基接位初期,他在政治上还是有所抱负的。李隆基小名“阿瞒”,登基前以曹操自比,所以在他刚做上皇帝的那段时间,他重用姚崇、宋璟等名臣,积极进行某些改革,不但保持了盛唐的繁荣,而且使唐朝经济、文化还继续有所发展;这也是旧史常说的所谓“开元之治”。

唐人沈既济曾描绘这一时期的盛况为“家给户足,人无苦窳,四夷来同,海内宴然”①。这当然是一种溢美之说,如果要说那时有什么“家给户足”,那也只能是地主豪富的家家户户。

不过,从当时的赋税收入来说,国库可能的确是殷实的。据《新唐书》记载:是时“天下岁入之物,租钱二百余万缗,粟九千百八十万斛,庸调绢七百四十万匹,绵百八十余万屯(六两为一屯),布千三十五万余端。”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每年有这么多税收,国家不可谓之不丰。

唐玄宗即位以后,通过“开元之治”,一方面把盛唐进一步推向更加繁荣的局面;但另一方面,唐朝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到这时也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唐朝阶级和社会矛盾的根源或焦点,是官僚豪富对于土地的兼并。唐朝初年,为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沿用和普遍推行均田制度。土地兼并虽在唐初实行均田制不久就已出现,但愈演愈烈并严重到“法令弛坏,兼并之弊有逾于汉成哀”③这样的局面,还是唐玄宗中期或后期的事情。据记载,如李隆基为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曾多次诏令“不许买卖典贴”田地。但结果君命也没有什么效用,实际“尚未能断贫人失业、豪富兼并”④。均田制是唐朝许多政治、经济和军事法制的基矗如当时的户籍和与之相联系的赋税、劳役、兵役,原先就都是通过均田制加以固定、维护的。李隆基未能控制日益加剧的土地兼并,大批失业的农民或逃亡求生,或沦为地主庄园的僮仆和客户。这样,过去政府掌握的户口愈来愈少,兵源锐减,农民的赋役也愈来愈重,阶级和社会矛盾便随之更趋尖锐复杂了。以兵役为例,唐朝原先实行的是府兵制,均田制为地主庄园的急剧发展受到破坏以后,不得不改行募兵制。雇佣兵长期辖属某一将领,这就诱导产生了后来方镇割据。关于这点,在李隆基的诏书中也屡屡提及:“猾吏侵渔,权豪并夺,故贫窭日蹙,逋逃岁增。”①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就是这时这一社会实况的逼真写照。如前所说,如果李隆基在接位初年还想有一番作为的话,在他的努力中当他愈来愈看到再也无法控制这些矛盾时,信心就消失了,变得消极沉沦了。所以,后来李隆基由主张吏治,很快便转向乞灵于儒道。开元二十六年(738),李隆基诏令“宏长儒教,诱进学徒”②,规定乡乡设乡学,大力提倡习儒。与此同时,他还竭力推崇道教,亲注《道德经》供人学习,下令道士、女冠犯了罪,“所有州县官不得擅行决罚”③。李隆基幻想借助儒生道士的教化,能使社会迅速安定下来。在这样愚蠢思想的指导下,他自然也就不需要贤相能臣了,而把朝政先后悉付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外戚杨国忠,内廷交权于宦官高力士。至于李隆基本人,他不想也不敢再看到日趋恶化的社会形势,自此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腐朽淫逸生活,使皇皇盛唐,也在他的手上,由极盛一天天走向败落。

陆羽知世和确定人生道路的年代,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由盛到衰的大转折时期。因此,陆羽后来的生活、发展以及下面要谈的思想、性格等等,就无不带有这一时代的印痕。

如陆羽的离庙学文,就清晰显示出受这一时代的影响。如所周知,陆羽是由和尚收养长大的弃婴,他自幼生活在终朝木鱼经声、通宵坐禅修行的寺庙中间。照理,他对佛事经文,长年耳濡目染,长大剃度为僧,这是必然的发展。可是,由于当时李隆基尊儒崇道,佛教处于失势和低落的境况,这可能就是决定陆羽不愿从佛的主要原因。陆羽不愿学佛,那么为什么不习其他而又专习“孔圣之文”呢?如前所说,唐玄宗前期,特别是文化通过诏设乡学,还是有很大发展的。所以,有人称这时是唐朝文学尤其是诗歌“黄金时代”或“鼎盛阶段”。开元、天宝年间,我国诗坛名家如林,群星灿烂,如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和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交相映辉;使文学在李隆基时的盛唐回光返照中,成为最能引人的一条彩虹。陆羽从小聪慧好学,志趣不凡,在当时百业坠危、一花尚荣的气氛中,他当然只会趋荣避衰,通过文学的道路,去寻找他生活的乐趣和追求他想追求的功业。

上面我们只是举时代环境对陆羽影响的一例。其实,陆羽一生的思想和活动,都是与他的生长的时代和环境相关联的。

因此,我们要对陆羽作任何较深的研究和了解,就不能不对他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等等,也作些具体剖析。因为如果对陆羽的研究,是一种不顾历史环境的孤立研究,也就谈不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看不到历史条件对他的制约,当然也就很难作出确当的评价。所以,笔者上面提到的这些时代背景,不能算是什么论述,只是提出一个过去陆羽研究中往往为大家所忽视的方面。

(二)陆羽的阶级地位和基本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在阶级社会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是评价一切历史人物所必须遵循的两条基本原则。阶级社会中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陆羽也不例外。那么,陆羽是什么阶级的代表呢?这应该从他生前所处的阶级地位、政治思想来作一些具体分析。过去,特别是十年动乱期间,我们学术界在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上,受极左和林彪、江青反革命政治路线的影响,实用主义、血统论、唯成份论替代历史主义和阶级分析,曾出现过一片混乱的局面。如在“评法批儒”的闹剧中,就流行过这样一个简单公式:“法家是进步的,进步人物必然就是劳动人民出身或代表劳动人民的。”这种流毒,一度也曾反映到陆羽的研究上来。如有人就提出“陆羽是劳动人民出身的茶叶专家”和别的什么家。事实到底是怎样呢?这是我们现在必须统一和应该搞清的问题。

不错,陆羽幼年和年轻的时候,曾是一个弃婴,较长时间寄养庙中,也流落做过伶人。由这些来说,的确,陆羽早年的生活,是极其不幸和艰辛的。但这些也同时清楚显示,由此就判定陆羽是“劳动人民出身”,根据也是不足的。作为弃婴,陆羽的亲生父母,多半是穷困的劳动人民,这是极其可能的。但是,决定一个人的阶级和出身,不是血缘,主要是他后天的经济和政治生活。陆羽小时,在寺院的生活时间较长,唐朝和尚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是较高的,因此,我们下说陆羽是出身僧侣地主,但绝对也不能说他是出身劳动人民。至于他一度充作伶人,当时的演员,是属于下层社会的阶级,不过和一般劳动人民,如农民和手工业者,也还是有区别的。所以,从这些具体情况来看,陆羽可能是劳动人民所生,但他后来的生活,改变了他本来应该与父母阶级一致的出身。其实,对陆羽的阶级分析,出身怎样,这并不关重要,主要的,还在于看他自己的阶级地位和后来阶级关系的变化。关于陆羽的阶级地位,从耿 称陆羽“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①的诗句来看,其同时代的人,是把他看作“士”的阶层的。

士在唐朝,因出身和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同,一般还可划分为二类:一是高门大族出身的“子弟”;一为没有世袭政治特权、出身普通地主“寒门”的所谓“寒士”。陆羽不是“子弟”,严格说也不能算地主出身,但从归属来说,他应该也只能算是一个寒士。因为陆羽脱离伶界进入士的行列以后,不务本,后从士,他的生活,或为地方官员的门客,或衣食于寺庙,或接受友人的赠助,基本是依附官僚和僧侣地主为生的。这里附带说明一点,过去有人说陆羽是“劳动人民出身”的另一理由,是他“居住柴门茅屋,生活非常清苦”。事实并不如此,以其在浙西和上饶的境况说,如皎然《喜义兴权明府自君山至集陆处士羽青塘别业》、《同李侍御萼李判官集陆处士羽新宅》等诗句反映,陆羽隐居浙西期间,数迁其居,宅旁还有绿篱藤架,柳荫花径,住房还是比较讲究的。至于后来上饶的寓所,依山凿石,引泉构亭,前后有丛竹、茶园,孟郊吟之为“惊彼武陵状,移归此岩边”①,构筑更是高雅。从这些史实来看,陆羽后来的生活,是不拮据的。

我们称陆羽是寒士,这是就其阶级地位而讲的。他早年的艰苦生活,和流落社会底层滚爬的伶界经历,这些虽不能决定他的出身和后来的阶级地位,但对他后来一生的思想还是有影响的。如陆羽早年的坎坷生活,使他一生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在业伶阶段,由于直接生活于劳动人民中间,决定他比一般寒士,更了解和熟悉劳动人民,更关心和同情劳动人民。因此,陆羽这位寒士,用现在的话说,他应该算是一位具有一定劳动人民感情的进步知识分子。

由士的这一身分决定,陆羽的主要政治思想,自然也就是儒家思想,从现存的一些史料看,陆羽信仰或推崇儒教的思想,不是在成士以后,而是早年寄居寺院时期就萌发了。如陆羽在他所写的《自传》中讲:“九岁学属文,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予答曰:‘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羽将校孔圣之文可乎?!”②说明陆羽从小对儒教的封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等内容,就信奉和熟悉的。在他长大以后,他对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教,不但尊崇,而且还亲加补充。据记载,在他的作品中,就曾撰写有《君臣契》三卷,《江表四姓谱》八卷。这些著作,由名即知,是宣扬和维护封建秩序的。封建统治阶级器重和利用儒教的核心一点,就是它的“忠君”思想,陆羽二拒诏封,现象上反映他好似不尊敬皇帝,不肯为皇帝服务,这只是他矛盾心理的一个方面。实际上,在陆羽的内心深处,他对皇帝还是忠心耿耿的。如安禄山乱时,他作《四悲诗》,刘展反江淮时,又作《天之未明赋》,每当危及社稷存亡的关键时刻,他的忠君思想,通过忧国忧民的诗篇,就活现了出来。据记载,他的这二首诗,“皆见感激当时,行涕泗”。这就是说,他的这些如泣如诉的诗句,不但凝集了他对皇上的忠心,还引起了社会的共鸣,在当时实际起到了鼓动大家保卫宫廷,救助皇上的作用。

由上可以清楚看出,陆羽的儒家思想是极其严重的,但他也不完全是一个儒家或儒生。陆羽的基本或主导思想,是和当时奉行的儒、佛、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想相一致的。即是说,他的基本思想中,有儒教的东西,也有佛道的内容,唐玄宗推崇儒道,但没有反佛、抑佛,他推行的还是先前三教合一的政治思想。陆羽幼年在寺庙生活过一个很长时期,所以他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思想,比别的人更能容易接受。这一点,我们从陆羽的著作和社会活动中,也可清楚看出。如陆羽交游相善的人物中,不但有许多高官名士,也有和尚、道士。他和皎然是“缁素忘年交”,这是人所共知的。除皎然而外,他相交的僧人还有灵澈、道标,道士吴筠、女冠李冶等等。他和这些友人游聚中,除吟诗作赋相互酬答以外,也常一起共讨经义和三教学说。如皇甫冉在《送陆鸿渐赴越》的诗序中,就讲到陆羽在皇甫冉家小住时,两人在一块“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言诗,也论儒佛。再从陆羽的生活看,他曾用“无嗣为不孝”的理由,拒绝剃度,但后来他还是终身不娶,隐居独处。这有没有其他原因?不清楚;但从这符合僧规和修心、主静的道学来说,受到佛道教义的影响、约束,无疑是明显的。另如陆羽曾著《占梦》三卷,这当然是汇集民间占梦之说而成,但民间占梦的内容中,本身就集中了佛道的各种宗教唯心主义思想。因此,从上述这些来说,陆羽的基本或主导思想,应该是一种以儒为主,儒、佛、道兼有的思想。

当然,陆羽的基本思想或主导思想,并不是他的全部思想。一个人的思想,是一个复杂和不断发展的体系,在陆羽的各种认识和行为方面,受历史和社会的影响、制约,他还有各种各样的具体思想。也举例说,以陆羽对待生活的态度而言,由于受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他在精神上,就长期处于一种积极昂扬和消极颓丧的矛盾状态。如果我们把唐玄宗统治时期的历史背景,简单概括为是一种经济、文化的继续繁荣和政治日趋腐朽黑暗的矛盾结合的话,其繁荣上升的一面,激发和决定了陆羽对人生、事业的积极态度。用现在的口语说,陆羽是一位在逆境中自学成材的典范。如他为了学习儒学,历试贱务而不辍,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或时心记文字,懵焉若有所遗”。他为了编写《茶经》和其他许多著作,“荆吴备登历,风土随编录”,“野中求逸礼,江上访遗编”①;广泛调查,博览群书,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在成功的道路上一步一印,执着进取,后来终于成了一位博学多才的杰出学者。在为人处世上,他严肃笃信,“闻人善,若在己,见有过者,规切至忤人”;“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①。这些都表现了陆羽积极昂扬的精神一面。但面对社会黑暗和坠危的一面,如陆羽在《自传》中所说,他平时“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②,又显示出他对人世的怨尤郁悒、迷惘失悔的心理。这个例子和上面陆羽的基本思想,说明这位历史伟人,并不是先天的圣哲,他的思想、实践和成就,仍然是受他所处的时代、阶级地位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③所以,我们根据史实,称陆羽是儒教、佛教、道教三教思想兼蓄的寒士,决不是对他的一种否定和贬低,而是实事求是,还他历史的本来面貌。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我国历史上的许多科学家、文学家,他们本身就是僧人和儒生,这并不阻碍他们的所好所长和在这些方面作出卓越的贡献。因此,陆羽不是出身或属于劳动人民,这并不影响他的功绩和伟大。他不是以其出身,而是以其茶学和其他学术方面的杰出成就彪炳千古,光照后人的。


(三)陆羽的主要成就
陆羽的主要成就,当然是他在茶学或茶业方面对我国和世界文化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这一点,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也一直是后人对陆羽研究、介绍的主要方面。由于大家对陆羽这些方面的贡献并不陌生,因此,本文所讨论的主要是讲他茶学以外的其他方面的学术成就。

陆羽之被尊为“茶圣”或我们现在所说的茶叶专家,基本上是他逝世以后的事情。在他生前,他虽然以嗜茶、精茶和《茶经》一书就名播社会或已有“茶仙”的戏称,但在时人中,他还不是以茶人而是以文人出现和受到推崇的。这是因为其时茶叶虽在《茶经》问世以后已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但时属初创,其影响和地位,无法和古老的文学相比。其次,《茶经》一书,是撰于陆羽在文坛上已崭露头角之后,即陆羽在茶学上的造诣,是在他成为著名的文人达士以后才显露出来的,是第二位的成就。

《茶经》的成书年代,现在的说法很多,笔者是从万国鼎撰于公元“758年左右”①说。而陆羽通儒硕学,步登文坛,是在天宝五年至十一年(746-752)间的事情。陆羽是由李齐物推入士途的。天宝五年李齐物贬官竟陵时,陆羽还身在伶界,被李齐物发现后,才弃伶到“火门山邹夫子墅”读书。但至十一年崔国辅谪任竟陵司马时,陆羽便学成名遂,文冠一邑了。据记载,崔国辅到竟陵以后,与陆羽“游处凡三年”,“谑笑永日”,并把他们唱和的诗还汇刊成集。如果在这时陆羽还未成名,崔国辅是不会与之交游的。因为崔国辅在当时是以才学名冠全朝的。据记载,在他贬竟陵前一年,杜甫献《三大礼赋》,唐玄宗奇其才,诏试文章,命崔国辅,于休烈为试文之官。由此可以看出,要是崔国辅的学问在臣僚中不出众,也不会选他做杜甫的考官。另外,崔国辅以诗词尤其是以古诗见长。《河岳英灵集》载:崔国辅的诗“婉娈清楚,深宜讽咏,乐府短章,古人不及也。”①陆羽与崔国辅游处三年,不但名声由崔而更加显要,同时,他也从崔国辅身上,当然进一步学到不少学问,关于陆羽在崔国辅贬竟陵前即已成名的事实,这从李齐物回京复东宫以后,荐举诏封陆羽为“太子文学”这点,也可得到某种印证。事实是陆羽不但在撰写《茶经》以前,就以文人著名,就是在《茶经》风誉全国以后,以至在陆羽的后期或晚年,他还是以文人称著于世的。如权德舆所记,他从信州(今江西上饶)移居洪州(今南昌)时,“凡所至之邦,必千骑郊劳,五浆先辣;后来由南昌赴湖南时,“不惮征路遥,定缘宾礼重。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②。所到一处,每离一地,都得到群众和友朋的隆重迎送。社会上所以对陆羽有这样礼遇,如权德舆所说,不是因为他茶学上的贡献,而是他“词艺卓异,为当时闻人”③,还是因为他在文学上的地位。所以,从上面的种种情况来看,陆羽在生前和死后,似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如果说他死后,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为《茶经》所掩”,成为茶叶的一个偶象的话,那么,在生前,相反,他在茶学方面的成就,是为文学所掩,他是以“词艺卓异”闻人的。

陆羽生前和高僧名士为友,在文坛上是活跃和有地位的。

但可能他受当时社会上某些名士“不名一行,不滞一方”的思想影响,他对文学和对茶叶的态度也一样,喜好但不偏一。所以,反映在学问上,他不囿于一业,而是涉猎很广,博学多能。

过去笔者根据陆羽一生的活动和著述,曾提出陆羽不但是一位茶叶专家,他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音韵和小学专家、书法家、演员、剧作家、史学家、传记作家、旅游和地理学家①。

有人会不会怀疑这是否说过了头呢?没有,因为所有这些分析,都是以一定的信史作根据的。如果要说有什么不足的话,那么按照现代的学科或专业,要分还可以分细些。

如果我们笼统称陆羽是一位历史学家,除去他编著过《江表四姓谱》、《南北人物志》、《吴兴历官志》和《吴兴刺史记》等一些史学著作外,他还是一位考古或文物鉴赏家。据皎然在《兰亭石桥柱赞》的序文中称,大历八年(773)春天,卢幼平奉诏祭会稽山,邀陆羽等同往山阴(今浙江绍兴),发现古卧石一块,经陆羽鉴定,系“晋永和中兰亭废桥柱”。为什么请陆羽鉴定,陆羽为什么有这么多知识?皎然说得很清楚:“生(陆羽)好古者,与吾同志。”①再如我们称陆羽是一位地理学家,细分,他还可以说是一位研究山水和编写地方志专家。如独孤及刺常州时,无锡县令为整修惠山名胜,“有客竟陵陆羽,多识名山大川”,②还特意请了陆羽当“顾问”。说明陆羽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对地理尤其是对山水是有研究的。陆羽在流寓浙西期间,为湖州、无锡、苏州和杭州,曾编写了《吴兴记》、《吴兴图经》、《慧山记》、《虎丘山记》、《灵隐天竺二寺记》、《武林山记》等多种地志和山志,说明他对方志的学问也是很感兴趣和极有研究的。

所以,从这些补充来说,笔者过去所说的陆羽是这家那家,都是能够成立的。不过,这不是唐代的学科情况,而是按我们今天的学科和概念来分的。按照陆羽当时科学文化的实际来分,总括陆羽的所有著作和成就,他主要也应该只能算是茶学、文学、史学和地理四方面的专家。在这四个方面中,根据其遗著传存情况和对后来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与作用,他在茶学或茶业上的成就和贡献,是最最主要的。因此,笔者认为,对陆羽比较完整和贴切的提法,应该算他是一位在文学、史学和地理学上都有较大成就的杰出茶叶专家,或一位以茶学著称的文学家和史学、地理学家。

刘长卿曾诗赞陆羽:“处处逃名姓,无名亦是闲。”陆羽在《六羡歌》中也自吟:“不羡黄金纎,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陆羽对于功名利禄,是淡然的;但用他的话说,“只自倾心惭煦濡,何曾将口恨蹉跎”,他对名也并不是一个虚无主义者。所以,陆羽虽然没有要求也不会计较后人对他的评价,但是,作为一个陆羽研究者,我们还是应该尽量客观地对陆羽的一生,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陆羽身上清楚看到他的光辉和不足,继承和学习他的伟大精神,为振兴中华,繁荣祖国,发展茶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四)陆羽著作补遗
现在一般所知道的陆羽,他只是个撰写过《茶经》的唐代茶叶专家。其实陆羽在世时,虽然他的《茶经》就已流传很广,他在茶事上也盛名全国,但其时他还只以隐士或文人受尊于世。如权德舆在一篇文章中就说:“太祝陆君鸿渐,以词艺卓异,为当时闻人。凡所至之邦,必千骑郊劳,五浆先溃”表明陆羽生前人们崇敬他的,还不是他茶业上的功绩,而是他的诗才文学。至于陆羽被尊为茶圣或茶神,可能是他逝世以后大家对他的追谥。关于这点,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中说:陆羽“著书颇多”,“岂止《茶经》而已哉,然其他书皆不传”。也许就是这个原因,随着陆羽一部部著作的散失,他也由活着时的文人达士,死后变成了“茶圣”。那么,陆羽生前究竟写过哪些著作呢?沧海桑田,已经消失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的内容,是不可能复原了;但我们现在能够做的工作,是在现存古籍的字里行间,作一点陆羽残卷佚著的搜集,尽可能多掌握一些陆羽著述的线索。当然,我们现在对陆羽著作的辑佚,不是为重新确定陆羽到底应属怎样的学问家,主要的,还是为更好的了解陆羽、研究陆羽。鉴于这样的情况,笔者谨将手头有关陆羽著作的资料,汇成本文。

现存的陆羽著作
所谓现存陆羽著作,是指有关诗集、文集所收的或有单行本传存下来的陆羽作品。这方面,近年已有多种专著进行汇辑或校注,本文这里除列举一简目外,只对其中有疑义的文章,顺作考述:

1.诗。在《全唐诗》中,收有陆羽少量诗作。如陆羽名下的,共录有陆羽诗歌二首:《六羡歌》、《会稽东小山》;句:《玩月辟疆园》、《海录碎事》和《题康王谷泉》等各一句。

至于《全唐诗》中散存在他人名下的陆羽联句,计有十四首:《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与耿 水亭咏风联句》;《又溪馆听蝉联句》;《三言喜皇甫曾侍御见过南楼玩月》;《七言重联句》;《七言醉语联句》;《远意联句》;《暗思联句》;《乐意联句》;《恨意联句》;《秋日卢郎中使君幼平泛舟联句》;《重联句》;《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等。

2.文。《全唐文》陆羽名下,共收集陆羽文章四篇:《游慧山寺记》;《论徐颜二家书》;《陆文学自传》;《僧怀素传》。

3.书。陆羽《茶经》。有单行本和丛书本。

对于陆羽的上述诗文和著作,一般都没有什么疑问,唯对陆羽《自传》,许多人都认为可能是后人的伪托。笔者早先也曾怀疑过它的真实性,但后来从有关文献中发现,陆羽确曾写过《自传》,虽然现存的文章中已掺附了许多杂质,但相信主体仍出之陆羽,当不致有误。如晚唐诗僧齐己《过陆鸿渐旧居》诗中所呤:“楚客西来过旧居,读碑寻传见于初。”所谓“读碑寻传”,说明在齐己游历陆羽的旧居龙盖寺时,庙中还刻存有陆羽传记的碑文的。陆羽的什么传记?一般就认为是现存的陆羽《自传》。在《新唐书》之前,别人有没有写过陆羽的传记,现在已无从查考,但从《新唐书·陆羽传》主要就本于《陆文学自传》这点来说,现存的《陆文学自传》,在齐己以前就流传和即是陆羽的一本主要传记,这是可以肯定的。因此,陆羽故居所刻的传记,可能就是陆羽《自传》。关于陆羽写过《自传》一事,还可以从嘉靖《沔阳志》得到补证。在沔志《提封下·风俗》中引说:“《陆羽自传》:‘风俗之美,无出吾国。’”这里写得十分肯定,白纸黑字,注明引自《陆羽自传》。或许有人会说,这条资料不见于现在的《陆文学自传》,不可靠,从而进一步证明,现存的《陆文学自传》是假的。

对于这点,笔者以为《沔阳志》所引的资料与今文不同,可以对今文提出怀疑,但不能作为否定陆羽写过《自传》的根据。恰恰相反,这倒应该成为陆羽确曾写过《自传》的最好说明。当然,怀疑《陆文学自传》非是陆羽原作,还有其他一些根据。如题目自称为“陆文学”,与陆羽诗句“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相矛盾。陆羽是不愿做官的,而且二次放弃“太子文学”和“太祝”的仕途,他怎么会自用“文学”这个官衔呢?等等。

那么,对于上述这些互相抵牾的事实,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呢?前面说过,陆羽写过自传是可以肯定的,现在的《陆文学自传》,在唐朝已流传;因此,现存的《陆文学自传》,即使真的为他人作伪,也无妨把它就看作是陆羽亲撰。因为《陆羽自传》的原稿已佚,现在的“伪作”,在作伪者作伪时,是不会不参考和较多地吸收《陆羽自传》的内容的。所以,从现存的《陆文学自传》必然保存有《陆羽自传》较多内容这点来说,我们与其否定它是陆羽所写,不如承认它是经过后人改动或掺杂的陆羽原作为好。


相关文章

“喜吆喝”微信公众号
“喜吆喝”微信公众号 
陆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