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茶叶新闻 > 市场走势 > 详细内容浏览

茶叶科技的世纪回顾与前瞻

2009/5/12 0:00:00  来源:贵叶龙官方商城   浏览量:94

茶是世界是消费量仅次于水的一种饮料,日均世界消费量30亿杯,也是亚、非、拉第三世界脱贫致富的一种经济作物。二十世纪来世界茶叶生产、贸易量持续稳步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处在世纪之交,总结和回顾本世纪来茶叶科技对茶业生产发展的促进,对组建下一世纪的茶叶生产是必要和有益的。

一、二十世纪茶叶生产和贸易的发展
从本世纪初起,世界茶园面积、茶叶生产和茶叶出口量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停滞不前外,其余的年份均呈持续稳步增长。以茶园面积为例,从1910年到1950年世界茶园面积增加1.44倍(1910年数据未包括中国茶园面积在内);从1950年到1990年增加87%;1990年以后,茶园面积基本稳定(1~3)。茶叶产量的增长比茶园面积增长更为显著,1950年同1900年相比,五十年茶叶生产量增加1.13倍,而1950年至1990年基本每20年翻一番。但从1990年起,产量上下徘徊在250~270万吨,1996年的产量创历史最高记录,为269.1万吨,比1990年增6.6%。

在全球茶叶生产量中,1900年亚洲占99.9%,非洲仅占0.1%;1950年分别为93.8%、3.3%(1~3)。1996年亚洲占82.5%,非洲占14.7%,拉美占2.2%。说明非洲在世界茶叶生产中的地位在上升。转载本文请注明来自沁人茶香。

在世界主要产茶国中,以1996年统计资料,印度占首位(77.89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8.9%;中国(不包括台湾省)59.33万吨,居第二,占世界总产量的22%;斯里兰卡(25.84万吨),肯尼亚(25.72万吨),印度尼西亚(14.05万吨),分别居第三、四、五位,占世界总产量的9.6%、9.56%和3.7%。上述五个产茶国的茶叶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3.76%。

本世纪初以来世界采摘茶园面积增加了3.7倍,但近十年来基本稳定,1996年全球采摘茶园面积约为25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茶叶单产从五十年代起稳步增加,其中以八十年代增长最快,1990年比1980年单产增加33.7%,1990年比1950年增加1.1倍。1996年平均公顷单产为1120.8千克,比1990年增加7%左右。其中,肯尼亚最高,平均公顷产茶2285千克,马拉维、印度、日本、伊朗、土耳其等国平均公顷产量在1450~2000千克。斯里兰卡、孟加拉、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在1000~1400千克,坦桑尼亚、乌干达、越南、中国平均产量仅500~1000千克(2)。

本世纪初世界人均消费量仅0.19千克,在本世纪前半叶由于战事频繁,消费量增长很慢。1950处后的40年间消费量增长速度较快,1996年平均人年均消费达0.45千克,比1900年增加1.36倍,比1950年增加1.14掊。但同1990年相比则略有下降(1、2、7)。

本世纪初世界茶叶出口量约为2万吨,到三十至四十年代出口量在41~42万吨,四十至五十的年代由于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茶叶出口量减至不足40万吨,因此,本世纪的前半叶即使以1940处的41.68万吨计算,50年仅增48.8%,平均年增不足1%。从1950年起茶叶出口量呈明显增长势头,到1996年出口110.66万吨,比1950年增1.79倍,平均年增3.89%。必须指出的是,在这一百年中,茶叶 的出口商品率有很大变化,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世界茶叶出口商品率在60%左右,也就是生产的茶叶有60%左右出口。五十年代起由于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国(如中国、印度式)。

国内消费量的激增,因此出口商品率有明显下降,七十至八十年代世界茶叶出口商品率一般在50%左右(1、2、7),九十年代初下降到44%,1996年为42.4%。中国在七世纪初的商品出口率为69.90%,到二次大战结束时降到20%以下,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一般在30%左右。印度的出口商品率从廿世纪初的80~90%降至五十年代匠65%,到九十年代低于30%。

在世界出口总量中,占全球总产量82.5%的亚洲茶叶生产国出口量占总出口量的65%,而仅占世界总产量14.7%的非洲茶叶生产国,其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30%。这也反映了亚洲主要生产国的国内销售增加。15年来亚洲在世界出口量中的比例下降了5%,非洲的比例则增加了近两年10%。十降世纪中国必乎垄断了世界茶叶出口市场,1886处中国茶叶出口达13.41万吨,当时印度仅3.5万吨(1、7),1900后印度茶叶出口量已超过中国,居世界首位,这个地位一直保持了90年之久。1990年~1994年斯里兰卡和出口连续4年超过了斯里兰卡,历史上第一次居世界首位。1997年斯里兰卡出口量激增到26.8万吨又超过肯尼亚,居世界首位。中国的出口量居第三位。

世界茶叶进口量1910年为33.0万吨左右,1950年为39.27万吨,增19.36%,1970年63.67万吨,比1950年增62.1%,1996年为111.7万吨,为1950年的1.84倍,比本世纪初增2.38倍。世界进口总量从1988处起一直在102~110万吨范围上下徘徊。1996处世界上进口茶叶最从的前5个国家为俄罗斯(16.28万吨),英国(14.85万吨)巴基斯坦(11.24万吨),美国(8.91万吨)和埃及(14.85万吨)(2)。百年来世界各地进口茶叶的比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欧洲在本世纪初占总进口量的64%,到五十年代降到至50%左右,到八十年代以后降至40%左右。而亚洲和非洲的比重相应分别为3.1%、2.1%到7.4%和13.4%,到八十年代以后已牙应上升互25%以上和16%以上(1、2)。美洲和大洋洲的比重则相应由本世纪初起逐步下降,1996年欧、亚、非、美(包括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相应所占的比重为37.2%、27.9%、16.8%、10.7%和2.1%,这反映了亚洲和非洲第三世界茶叶消费量逐年增加。

与茶叶产量的持续增长成明显对应的是世界茶价近半个世纪来除1956~1958年,1976~1978年,1983~1985年外均呈逐步下降趋势。1994~1995年世界茶价除少数拍卖市场外均有上升,这是多年未有的形势,主要原因是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印度尼西亚等主要产茶国气候不佳而引起的减产所致。

概括100年来世界观茶业的发展:茶园面积在本世纪的前80年持续增长,近15年不定期基本保持稳定。茶叶生产量在世纪前半叶平均年增加2.26%,从五十至九十年代每20年增1倍,1990年后呈缓慢增长趋势,1950~1990年平均单产年增2.75%,1990~1996年平均年增1.2%。茶叶出口前50年平均年增长率不足1%,后50年平均数年增3.89%,茶叶进口量前50年平均年增0.38%,后50年平均年增4%,从九十年代起增加缓慢。

二、茶叶科技对世界茶业发展的作用
1、科学技术对世界茶叶生产的促进作用
世界茶叶生产量前50年平均年增长率为2.26%,而后46年的平均年增长率为6.94%,这与世界大环境、人口增长、促销和政府的政策街道中种因素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反映了五十年代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世界茶叶生产的促进。

FAO曾对1963~1995年世界茶叶生产的投入和产出进行了模型分析。在这段时期里,世界茶叶生产从1963年的101万吨增加到1995年的259万吨,增长1.56倍,但物源的投入增长率远低于产出增长率。如化肥的应用在这段时间里增长65%,劳动力的投入则减少34%,茶园面积则增加90%,而茶园单产增加38%,为什么同样面积的茶园可以产出更多的茶叶?这是因为在这段时间里茶叶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进展。Shui&Chang用Tornqvist输入指数法对1963~1995年世界茶叶生产(以中国、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四国的资料为代表)的投入和产出进行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物源投入对这4个国家茶叶生产增长的贡献率为79%,其中肥料占41%,土地占25%,劳动力占8%,其它投入占5%,而其余21%是科学技术对茶叶生产增长的贡献率。必须指出的是物源的投入中实际上也包括有科学技术的贡献,如肥料占生产增长的贡献率为41%,但施肥中包括有科学技术,从这里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对世界茶叶生产发展的作用。

Jain(1991)曾对印度的茶业发展进行了量化的研究,结果认为印度茶叶的R&D(即研究Research和发展Development)对印度茶叶生产力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用印度各年茶叶产量的增长和主要技术成果的出现作图,可以看出,在东北印度、茶叶生产的发展历程中有科学技术的不断参与。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印度茶叶研究协会的会员单位和非会员单位间在产量上有明显差异,相差39~55%,可见一个世纪特别是近50年来世界茶叶生产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繁荣紧密相关。因此回顾和总结一个世纪来促进茶业生产发展的重大技术发展对指导和规划下一世纪茶业的振兴将具有重要作用。

2、一个世纪来世界重要茶叶科技进展的回顾

在浏览世界主要产茶国茶业生产的发展历程时,如下十项茶叶科技对世界茶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

3、无性系推广与应用
这项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世界茶树种植的面貌。长期来世界主要产茶国都采用种子繁殖,由于茶树是异花授粉植物,因此性状复杂,虽然对环境适应性强,但生产力不高,良莠混杂。无性系良种的出现改变了世界茶业发展的格局。由于它是利用母株上的插穗进行无性繁殖,因此植株性状一致,个性突出,繁殖系数大,它的出现大大推动了茶树育种工作的进程和现代化茶园的建立,同时为茶园机械化提供了一个适宜的条件。无性系茶树最早出现在200多年前中国的福建省,如铁观音品种早在1780年即已育成,福丁大白茶在1857年育成,当时采用压条繁殖法。日本在本世纪三十年代起开始发展无性系品种,五十年代无性系良种“薮北”即已在日本大面积推广。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均在四十年代开始推广无性系良种,但各国的发展速度不平衡。锡兰(即今斯里兰卡)在1958年11月7日通过立法规定发展无性系茶园品种。非洲新兴产茶国(肯尼亚、马拉维)的无性系面积达100%、日本78.3%、斯里兰卡55%。印度和印度尼西亚30%,孟加拉国10%,我国约为17%,据1990年统计,世界主要产茶国已育成无性系茶树品种387个,可以预计,无性系良种的推广将在世界和我国茶业生产中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值得一提的印度、孟加拉等国在积极推广无性系品种的同时,在三十年代起同时推广优良的双无性系杂交种子品种,也就是在隔离条件下将两个主要性状不同和遗传纯度高的优良无性系品种任其自由杂交,推广其F1代杂交的种子。这项措施有助于增加遗传的多样性,同时产量较高。

4、短穗扦插繁殖技术
这项技术在三十年代出现。对无性系品种的快速繁殖和推广起关键作用。我国早 在200多年前即有无性系品种,但由于仅采用压条技术繁殖,因此难以快速繁殖推广。二十年代国外曾采用芽接法效果也不理想,不能达到快速繁殖的目的。印度在1931年最早成功地采用短穗扦插繁殖技术,很快在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和世界各国推广应用,使得单株选择选出的优良单株通过短穗扦插技术得以快速繁殖和推广。从四十年代起世界各主要产茶国都相继推出系列无性系茶树品种。

每亩成龄母本园茶树(中、小叶种)每年可生产出约40万个插穗。这种采用带有一张叶片、一个芽的插穗插在遮荫的苗圃中,每亩可获得10~20万株扦插苗。这一快速而简便的良种繁殖技术为无性系品种的推广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再结合营养钵技术和生根激素的应用使得这项技术更加完善。

5、缺素症的营养诊断
长期来由于多年施用单元化肥,构成茶园营养失调,一些微量元素缺素症的出现,使某些茶区产量低下,特别是镁和锌的缺乏成为茶园生产力的限制因素。茶树缺镁竽1954年在斯里兰卡被发现,叶片中镁含量低于0.2%是茶树缺镁的标记。20年中印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日本、前苏联等国都有报导。我国已报导60%的茶区土壤中可利用态镁低于20mg/kg,其平均含镁量在我国分布由北向南渐减。六十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如印度、斯里兰卡)在茶园中施用白云石灰岩(Dolomitelimestone)作为镁素的供应源。也有的国家(如前苏联)采用叶面喷施硫酸镁液(每公顷25~50千克氧化镁计算)镁液,据报告,这项技术可使茶叶产量增加10~25%。缺锌症以对茶叶生产的影响甚至大于缺镁症。最早是1962年Tol—huvst的斯里兰卡发现茶树缺锌症,在20年间缺锌已成为世界主要产茶国的普遍产量限制因素,我国50%以上茶园土壤中有效锌含量低于1.0mg/kg(19)。七十年代以来,东北印度、肯尼亚等到国均用每公 顷6千克ZnSO4进行飞机大面积喷施或叶面喷施,可增产10%以上(7),或用5~10千克ZnSO4/公顷,发5~10次施用。这两项技术的推广对六十年代世界茶叶产量的提高曾起重要作用,估计至少增产10~15%。

6、平衡施肥
由于种茶的目标是收获芽梢,所以施用N肥是世界上主要产茶国优先考虑的营养物质。长期来,各国主要根据如下三个原则推荐施肥量,一是根据田间实验结果的平均产量反应,如中国、印度、日本等;二是根据前一个周期中产量所消耗的营养数量而确定施肥量,如斯里兰卡;三是根据茶园年龄的进移而产量表现下降的情况确定施肥量,如马拉维。

不同产茶国的推荐施肥量是不同的,但早期的施肥方案都着重于氮的诿用,一般推荐用量在90~135kg/ha,最高的如日本,每公顷施氮量高达1000kg/年,以及1/2的磷和钾。如果考虑到肥料是施在1.5~2米宽的茶行间的10厘米宽的土壤带上,那么在施肥带上的用量过高。在六十年代以来,各国进行的长周期实施结果都不约而同地得出如下结论:过量氮素的施用会加剧土壤酸化,茶叶品质下降(尤其是对红茶),影响对磷、钾、镁元素的吸收,土壤盐基交换能力降低。同时,还会使茶树根系损伤,使茶树提早死亡(4),并会造成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标(3)。因此八十年代以来各国都强调如下各点:
(1)降低氮素用语量
(2)氮、磷、钾的合理配比(1:1:1到6:1:3)
(3)注意了镁和其他元素的配合

7、强调增施有机肥
这项茶园平衡施肥技术的出现,对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必善环境污染起到午要作用,日本最近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茶团体适量施肥”计划,实际上妯是一项平衡施肥技术,要求到2000年前后施肥量降至每公顷540千克氮,并认为是茶叶生产中的一项巨大变革(20)。

茶饼病预测体系的建立和茶卷叶蛾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

由于茶树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因此病虫发生严重,减产威胁大。全世界已报导有1034种有害昆虫、400多种病害(21、23)和100多种杂草(22),由于病虫为害引起的茶叶减产量在10~20%间。茶饼病(Expbasidium vexane)是一种世界性茶树重要病害,由于客观存在主要加害茶树嫩梢,孢子多产性(一个成熟的疱斑4小时内可产生100万个孢子),因此在适宜气候条件下,造成茶饼病的大流行(24)。1855年在印度阿萨姆发现茶饼病以来,由于不少产茶国的茶区高温多湿,因此几乎每年大发生,在六十年代前每周需喷施一次杀菌剂进行保护,造成成本高,同时出现杀菌剂残贸超标。六十年代起印尼、斯里兰卡和印度的学者进行了大量深入的流行病学研究,根据病菌孢子对目光非常敏感和对湿度有很高要求的特点,建立了一种每天日昭进数相对湿度为预测因子的预测系统,中以预测出三周后的发病率以及是否需要喷施、什么时候喷药(24),使茶叶生产中的喷药次数减少年儿童50%以上,挽回了世界茶叶生产量~10%的主量,这项研究不仅解决了茶叶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是植物病理学中病害测报的一个典范。

茶卷叶蛾(Homona coffearis)在本世纪三十年代斯里兰卡茶园中的一个重要害虫,为害严重,由于害虫匿藏苞内,化学防治难以奏效。1935~1936年从印度尼西亚引入一种蜂姬(Macrocentrashomo-nae),由于该蜂具有多胚,高繁殖率,发生世代和茶卷呈蛾发生世代一致,因此在1937处2月已定殖20年公顷,50%卷叶蛾幼虫被寄生,同时很快地向周围扩展。1939年茶卷叶蛾由于这种寄生蜂蜜的产生而只保存一个很低的虫口密度,不需要再进行化学防治。对斯里兰卡四十至五十年代的茶叶生产起了重要的作用(25)。

8、萎凋槽机械和CTC 工艺的发展
红茶加工工艺的第一步是萎凋,习惯采用的萎凋每平方米只可摊放0.5~0.6千克鲜叶,占地广,耗时长,不适应机械制茶要求。当时一个茶厂的地面70~80%用以摊放萎凋叶,先后开发萎凋滚筒(印度尼西亚,1908年)和大型萎凋机(英国,1927年),但均示达满意效果。三十年代末期非洲原比属刚果创制了萎凋槽,1956年传入印度,一直沿用至今,这种机器的创制成功突破了红茶机械化制茶的一个难点,使得能源耗量减少了一半,劳动力减少了三分之二,占用厂房的面积减少了四分之三。对世界红茶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红茶加工在本世纪初已逐步走向机械化加工,1925年由条形茶转产为红碎茶。七十年代起又进一步出现茶叶研碎,使红茶品质有了进一步提高,特别是CTC红茶工艺的发展,对红茶的内在品质有了明显的提高。CTC是curl(卷紧),Tear(撕裂),Crush(研碎)三个字的缩写,CTC 机最早由英国人McKercher在1932年创制,当时并未引起重视,甚至因为加工的茶叶筋毛多、茶汤粗涩而不被接受。直到1952年随着袋泡茶的兴起,CTC工艺才被广泛采用。1958年印度Tocklai茶叶试验站的I.McTear将绞肉机和榨油机的原理相结合,创制成功了Rotovane机,从此,一种崭新的制茶技术---CTC制造法出现了。由于这种工艺使叶组织破碎度大大提高,保证发酵过程的快速进行,发酵时间比工检红茶缩短50%以上,内在品质有明显提高,汤色红艳浓强,冲泡快,省工省力而成为当今世界红茶市场上的主要产品。目前世界上的红茶已有60%是CTC红茶。这种工艺的应用使得同样数量产品冲泡时浸出量增加了一倍,同时销售价格也明显提高,对世界红茶的生产和销售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9、采茶机的普及与应用
据统计,茶叶成本的40%用于劳动力,而劳动力开支中的80%用于采摘,因此,解决采茶的劳动力是降低茶叶成本的关键措施。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采茶机械化总是显得更加突出。早在1910年,日本率先研究采茶器械,从二十年代起开始推广应用。三十年代苏联最早提出世界上第一台三轮型体茶样机,其后英、法、印度也相继开展采茶机研究。我国从1958年也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在日本已有16000余台动力采茶机,到七十年代日本用动力采茶机采茶的面积已达80%,八十年代已达90%以上。前苏联机采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8%,这项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工效,据统计,工效至少提高13倍以上,成本降低50%以上,同时鲜叶质量也有提高。据1992年资料,目前我国已有采茶机1300余台,印度、斯里兰卡也正在引进和普及这项技术,将对新世纪初的茶业发展起重要作用。

10、农药残留的预防和控制
五十年代以来由于化学工业的发展,大量人工合成化学农药问世,从五十年代末期起,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相继在茶叶生产中应用,由于DDT、六六六、狄氏剂等高残留农药的大量应用,造成害虫再猖獗、病虫区系演变和茶叶中农药残留的形成。六十年代起世界各国逐步用有机磷农药取代有机氯农药,并且制定了茶叶中农药最高残留限量(MRL)。截止1992年已有18个国家和组织共颁布266项茶叶中农药MRL标准。我国还制订了各种农药的安全使用标准,已有14个国家标准和7项部级标准,规定了在茶树上使用的安全间隔期。三十年来通过的这些标准和茶叶中农药残留研究上的几个重要成就(DDT)和六六六残留的空气漂移(31),将水溶介度作为茶园选用农药的一个标准(32)和茶叶中农药残镦水平均降至允许限量以下,对保障饮用者身体健康起了积极作用。

11、茶叶产品的多样化
一个世纪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茶叶的消费需求和格局由传统的泡饮方式向优质、新型、方便和保健的方式转变,茶类结构趋向多样化。世界茶叶市场虽然仍以红、绿茶为主,但茶色品种大量增加,产品的多样化对八十年代以来世界茶叶市场的发展和产值的增加起重要作用。

1904年在德国出现袋泡茶,1940年出现的低热封袋才使袋泡茶真正大规模进入茶叶市场,由于它具有冲泡快速、清洁卫生、用量标准、携带方便等优点,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快节奏的需要,所以一经面市,即风靡世界。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20年时间在欧美国家中占总消费量的比例由2%上升至90%。袋泡茶的出现还促进茶叶加工工艺和饮茶方式的巨大发展。

速溶茶是一种干粉状茶产品,它100%溶于热水或冷水,它最大的优点是方便,每千克速溶茶可冲泡2000~3000杯,而传统茶叶只可冲泡350~500杯,它的出现还丰富了饮茶方式,如美国的冰茶,欧美国家的药茶和保健茶,也由此增加了茶叶的世界消费。在1885年英国J.W.Browm申请一项浓缩茶提取物的专利,到1943年第一个用喷雾干燥的速溶茶诞生。由于速溶茶的品质不如速溶咖啡的品质,茶叶中的香气化合物在加工过程大量被逸散,用速溶茶泡制的茶汤其香气远不如用茶叶直接泡制的茶汤。因此,它的发展不像速溶咖啡那样普及。1996年有8个国家生产,总销售量3600吨,仅相当于茶叶产量的0.5%,尽管目前对世界茶叶经济影响不大,但它的间接效用是明显的,它未来的前景是乐观的。茶饮料最先是日本在八十年代发展上市,在过去近20年中日本发展异常迅速。据1996年资料,日本茶饮料占总饮料市场的21%,销售金额达140亿台币,1995年起略有下降,1997年销售额为107.4亿台币,人年均消费者20千克茶饮料,仍占总饮料市场的21%,超过其他软饮料。虽然茶饮料的发展历史仅10年左右,但目前已占茶叶总消费的左右(33)。除了上述几种外,如药茶、果味茶、香味茶、泡沫茶等到多样化饮茶方式的出现也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世界茶叶生产和消费者的发展。

12、茶叶与健康
尽管茶叶在中国古老的历史上最早是以其药用价值的面貌出现的,但这些主要是属于经验性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七十年代来,日、美和我国开展了茶叶对人体的保健功效的研究,尤其是八十年代后期以来,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使得茶叶的保健功效研究进入了一个飞跃,取得许多突破性成果,并遵循着一个活体实验---活体内实验---临订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规模化模式。这些重要成果有:茶叶对癌细胞繁殖的抑制(1975、1979),防龋(1981)、抗氧化作用(1983)、抗血小板凝集(1983)、抗癌活性(1984)、降血糖(1985)、降血压(1985)、降血脂(1985)、抗溃疡(1987)、抑制爱滋病(HIV病毒)(1990)、抗过敏(1990)、抗流感病毒(1990)、明确茶叶无致癌作用(1991)、肝脏保护(1992),改善肠道免疫(1992),抗气喘(1996)(34、35)。

虽然迄今为止,茶叶的抗癌、抗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功效尚未能最后确定,但它对人体功能的调节作用已经被许多研究所证实,它的活性组份一儿茶素类化合物也已基本明确,这些研究结果令人鼓舞,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和参与,同时也改变了茶在人们生活中的形象,它不只是一种饮料,它还是一种有益于人体健康可以预防多种疾病发生的功能性食品,进一步研究正在进行中。可以预计,它将促进世界人民对茶叶的消费和茶业的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三、二十一世纪展望
二十一世纪进入了知识经济的年代。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越来越大,人类的未来和国家的繁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创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未来世纪中茶业的生产和发展也同样将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和分配。

当回顾过去一个世纪中茶业的发展时,可以看到,茶叶生产的发展是和一个个科技成果的出现紧密相关。在前瞻二十一世纪的茶业的发展总体是乐观的。以下几个方面将是未来的世界茶业发展的大趋势。

1、茶叶的消费将持续增长
当前世界局势呈现稳定和向多级化方向发展,现今世界人口为59.6亿,预计到下世纪中将达到96亿。人口的增长是茶叶消费最基本的决定因素。第三世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会使茶叶消费水平有明显增加。从本世纪初到目前世纪之交,世界人口从16亿增加到近60亿,人口增加2.75倍,同期内世界茶叶消费量则增加7.5倍,人均年消费量从0.19千克增加到0.45千克,提高1.36倍。虽然九十年代来人均消费量略有下降,但由于以茶与健康和茶文化为内容的茶叶促销活动,使消费量回升、预测到下世纪中期,人均消费水平按0.5千克计,则茶叶消费量将达480万吨。由于茶叶是一种具有一定营养价值、生理功能和药理效应、价格低廉的饮料,因此实际消费量可能会超过以上数字,如按500万吨计算,则50年内的年生产增长率为1.8%,这只是一个低水平的增长,而实际生产的潜力则远超过以上数字。

2、茶叶产品结构趋向多样化
茶叶的产品将向方便、健康、经济、多样化的方向发展。Gill.M9(1992)曾对未来茶叶产品的格局变化作了预测,他的推测是到2010年常规茶的比例将由1990年的90%降到33%,特种红茶比例由5%上升到22%,去咖啡碱茶由2%上升至15%,有机茶比例由1%上升到10%,药茶由2%上升到20%。这是一个夸大的估计,根据我的看法,常规茶仍将是主要消费对象,CTC红茶和绿茶仍将是世界茶叶消费的绝大部分,到2010年估计至少将超过75%,到2050年仍将超过60%,特种茶(包括香味茶、果味茶)的比例到2010年将不会超过10%,到2050年不会超过15%,去咖啡碱茶和有机茶的消费量到2010年估计合计也只有5~10%。

茶饮料的消费估计会有一个快速的增长,在日本和中国台湾目前茶饮料已占总饮料比例的20~22%,但从全世界分析,到2010年估计不会超过总饮料比例的10%,这样消费的茶叶占当时估计茶叶生产量(310万吨)的7.7%。

3、茶叶贸易格局将发生变化
随着茶叶消费量和生产量的增加,世界茶叶贸易量将随之发展,到2010年估计贸易量可以达120~125万吨。

欧洲在本世纪初进口的茶叶占世界总贸易量的64%,到本世纪中叶时降至50%,到本世纪末时将只占35%左右。英国长期来居世界进口国之首,在本世纪初英国进口的茶叶占世界总进口量的38%,到1950年占41.1%,而且前仅13%,人年均消费量由4.5千克降至2.5知克(1、2),但英国仍有77%的人喝茶,因此,年消费量仍将维持15万吨左右水平。欧洲的年进口茶叶量在2010年估计仍将维持在世界总进口量的35~38%间。亚洲在本世纪初的进口量只占进口量的3%,到五十年代上升至7%,到本世纪末估计可接近30%。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30%。亚洲的中东地区是世界茶叶进口的一个集中区,主要指那些与阿拉伯海、红海、波斯湾、地中海接壤的国家,这些国家的茶叶进口量在九十年代一般在23万吨~31万吨,埃及、摩洛哥、伊拉克、伊朗、约丹、沙特阿拉伯都有是年进口数万吨的国家,1990年进口量达28.4万吨,占世界总进口量的29.5%(1、2),由于海湾战争的影响,对伊拉克的禁运导致这一地区匠进口量下降。1996年进口量为25.6万吨,占世界总进口量的25%,预计随着联合国对伊拉克禁运的逐步解除,这一地区匠进口量将继续上升,预计到本世纪末将上升到世界总进口量的28~30%,到2010处将进一眇增加进口量。

非洲的进口量在本世纪中也显著增长。本世纪初时它的进口量只占世界总进口量的2%,到五十年代上升至13%,到降十年代已达16%以上,估计到下世纪2010年将达到20%。

美洲和大洋洲都是属于进口量在增加,但所占世界的比充满在下降的地区。美洲在本世纪初的进口量占世界总进口量的18%,到本世纪末降至9%,大洋洲从本世纪初的5.8%降至2.1%,拉丁美洲和进口所占的比率在一百年来基本维持在1.2~1.6%之间。

目前在世界上进口量超过10万吨的国家只有三个,俄罗斯用独联体国家(15.5万吨)、英国(1996年14.8万吨)、巴基斯坦(11.0万吨)。独联体国家中格鲁吉亚历史上曾有茶园面积7.83万公顷,产量最高曾达14万吨。阿塞尔 疆曾有1.23万公顷,产量0.4 万吨。同于原苏联解体以及内战,目前格鲁吉亚产量仅1万吨,因此未来的十年中,俄罗斯和镍联体进口的茶叶量还将增加,估计可达到20万吨(37)。

必须看到的是,不同地区对茶叶的爱好习惯不一,如俄罗斯和镍联体国家喜爱斯里兰卡红茶,英、巴基斯坦和埃及喜爱CTC红茶,波斯湾人爱喝汤色很浓的茶,而在北美则喜爱低价格和茶汤、色泽较浅的茶,因此未来世界茶叶贸易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茶叶产品的适应性和竞争性。

世界茶叶贸易方式也将发生变化,世界上建立最早的伦敦茶叶拍卖现场已于1998年6月停业关闭。各产茶国的拍卖市场将是茶叶贸易的主要方式,此外集团经营和跨国公司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本世纪中叶以来这种形式的规模和作用都有所提高。此外由于住处科学的发展,茶叶电子市场业已建立,它将在二十一世纪随着质量的提高而其重要性也日益上升。

4、科学技术在未来茶业发展中将了挥更大的作用
二十一世纪将出现新的动手术革命,在市场经济的大形势下,科学技术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将科技成果迅速化为生产力。

在种植业方面,未来世纪将以“环境型茶业”或“生态型茶业”为目标。茶叶的品质,特别是对人体有益组份含量的提高将优先于产量的提高;在考虑提高产量上,重要的是要调节茶树的代途径和环境容量;使土壤“库”和茶树“库”中贮存的物源能充分的利用,营养物的施用要像人体用药一样,根据需要经济利用。要特别重视农业技术措施对环境和生态系的影响,要吸取日本茶叶生产中超高剂量的氮素使用引起地下水严重污染和茶树内有益组成份品质下降的教训。延缓茶树衰老,建立适宜的冠层结构,调节茶树休眠,提高茶树光能利用,低成本/高生产力栽培模式的建立等,都是新世纪的重点研究课题。育种的目标应以多元化的优质、高产、高机能成份为目标,每个品种不必求全,但求突出某一特征,茶树的遗传研究与其他作物相比显得非常落后,在未来世纪中应加强对茶树遗传基础的研究,除应用传统技术久,要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和亚分子水平开展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和育种研究。病、虫、草防治要以生态系的完整作为出发点,要从群体水平和细胞水平和两层次研究有害生物种群和有益种群在茶树生态系中的平衡规律和有害生物和有益生物个体间的化学通讯联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来找到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突破口。

在加工业方面,未来的世纪将在茶叶加工和深加工的多样化上有更大的突破。传统的茶叶加工将和现代化的食品加工相结合而出现许多新产品。适合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爱好的茶叶产品将传统出现在市场上进行竞争。茶叶和茶籽中有效组份的提取和应用在下世纪初将进一步在应用性上取得进展,茶多酚在食品工业、医药业、畜牧业、化妆品业等诸多领域中均将占有一席之地,关键在于开发它的新用途。现已查明的茶叶中有效组份用活性基因进一步衍生化形成新的活性化合物以开辟新的用途,将是二十一世纪的内容。

有人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生物工程和信息工程的时代,与其他作物相比,生物工和在茶叶科学中的应用显得异常薄弱。茶树的组培虽然最早在1976年由台湾吴振铎(38)用子叶愈伤组织培养出试管苗,其后日本的安间和我国的王玉书分别用成熟胚和未成熟胚获得再生植株,但由于茶树短穗扦插技术实用简便,价廉,因此组培工作目前仅用于保存和繁殖种质资源,但可以预期将组培和育种工作相结合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年限,应用此项技术,每20平方米实验室每年繁殖100万株试管苗是可以实现的,这将加速良种的推广。此外,人工种子工作在十年内将实现商品化,这对加速无性系的推广和普及将起到促进作用。基因转移在许多作物上已取得成功并获得巨大经济效益。采用苏云金杆菌的抗虫基因转移到茶树体内将获得抗虫茶树,在下一世纪的10年中有可能获得成功。应用茶树细胞悬浮培养以生产次生代谢物质(如儿茶素、茶氨酸、咖啡碱)在许多国家已经获得成功,如何进一步利用酶学工程技术使得酯型儿茶素在生物合成中的比例提高,以提高其实用价值,也是下世纪初可能获得成功的项目。此外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RAPD)、PAL基因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酶学工程作为手段以深化和加速茶叶科学的研究是可以预期的。

茶与健康的研究已经进入了实质性阶段,茶的许多保健作用包括抗龋、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衰老、搞氧化、杀菌、抗病毒、提高免疫性、抗癌抗突变等已多次被阐明和证实,大多已完成活体外实验、活体内实验(动物)阶段,目有正处于临床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有关茶叶中有效组份在人体内的药理学研究也已获得结果,预计在十年内将会进入实用性阶段。通过目前已取得的进展已可将茶叶对人体健康的作用上进行定位。茶不是“药”,它是一种具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功能性食品(Functional food),或称之为保健食品(Healthy food)、改善食品(Perform food)。可以预期,茶叶对人体健康的研究将会进一步提高茶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促进茶叶在世界上的销售。

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二十一世纪时,必须充分依靠和发挥科学技术在未来茶业发展中的作用。在讨论科学技术和未来茶业中的作用时,必须强调两点,一是要加强对茶业科技的投入,世界主要产茶国都从立法上规定了对茶叶科技的投入规模,与主要产茶国相比,中国在该方面的投入相对低得多,一般只及其他国家的1/10~1/30。根据我国调查资料,一般科研投入和产出比至少为1:10,因此进一步增强科技投入使得快出结果,必将促进茶业的发展。二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要在茶叶界建立科技推广体系,在科研机构中要组建一支高效的科技推广队伍,与技术行政部门以及企业相联合,采用现代化的传媒和信息技术,迅速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世界茶业面临的挑战是空前激烈的,但前景也是乐观的,在这种竞争更加激烈的年代里和其他行业一样,世界茶业的发展必须更加依赖和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人们期待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在科学技术的带领下,世界茶业和中国茶业步出低谷,再度辉煌。

相关文章

“喜吆喝”微信公众号
“喜吆喝”微信公众号 
茶叶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