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茶文化 > 茶具 > 详细内容浏览

闽南人的铁观音茶具

2009/5/12 0:00:00  来源:贵叶龙官方商城   浏览量:222


如果您到到闽南做客,闽南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闽南工夫茶道。闽南人用那精巧玲珑的茶具,讲究入微的烹茶功夫,酽厚浓郁的铁观音茶汤,都会使每个品尝的人久久难忘。

闽南工夫茶具:茶匙、茶斗、茶夹、茶通是竹器工艺製成的,统称茶道,安溪盛產竹子,这是民间传统贯用的茶具。茶匙、茶斗是装茶用,茶夹是夹杯洗杯用的。炉、壶、甌杯以及托盘,号称“茶房四宝”,这主要是遵循本地传统。安溪茶乡有悠久歷史的古窟址,在五代十国就有陶器工艺,宋朝中期就有瓷器工艺。不仅泡茶专用,而且有较高的收藏欣赏价值。而用白瓷甌杯泡茶,对于放茶叶、闻香气、冲开水、倒茶渣等都很方便。

文人书房有“文房四宝”,闽南功夫茶具则是一套古色古香的“烹茶四宝”:一是玉书碾,即烧水壶,仅十几厘米高,大如拳头;二是风炉,用以烧开水,小巧精致;三是孟臣罐,即茶壶,多以宜兴紫砂制成,或江西景德镇茶壶,大如鹅蛋;四是若深瓯,即小茶杯,其薄如纸,其白如雪,通常只有4个,每个仅有半个乒乓球那么大,“装机容量”够不上一口。这种茶具,本身就是一种美妙艺术品,正如清代诗人袁枚《随园食单》所咏:“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令人为之一醉。转载本文请注明来自沁人茶香。

闽南人热情好客,每逢家里来了客人,便端出茶具,别的不说,先来一段功夫茶。他们喜欢喝当地盛产的名茶“乌龙茶”,尤以有“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之誉的安溪铁观音为珍品。沏茶时最讲究冲茶“功夫”,冲条程序大致是“烫杯热罐,高冲低筛,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烫壶杯时,将沸水注入茶壶、茶杯,使之达到一定温度,以便泡发新茶。然后,在壶里装上七八成茶叶,少了就不够味,这正是功夫茶的一大特点。接着将玉书碾拿高,让开水成条状冲入壶内,但又切忌直冲壶心,以防冲破“茶胆”,因而须沿壶口圆圆地筛入.水湿了周围一圈的茶叶,而中心的铁观音茶叶则呈将湿未湿状态,这就是所谓的“高冲”功夫。开水冲入壶后,壶口浮现一层泡沫,须用手捏壶盖一刮,泡沫全沾在盖?上,又不沾半点茶末,如此功夫实堪叫绝。尔后用开水连盖带壶淋一下,就把杂质清除了;再冲入开水,但不要沸滚的,这便是第一泡茶。斟茶时,将4个茶杯并拢,运壶贴近杯子绕圈斟茶,这叫“低斟”。“高冲低斟”,这便是工夫茶的要领。“低斟”绝不能第一杯斟满再斟第二杯,而应4杯轮斟,务使各杯茶色、香味均匀,雅号为“关公巡城”。壶内残存的点点茶滴,也应逐杯轮滴,美名曰“韩信点兵”,据说蕴含主人深情,若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之意。此刻,只见杯中之茶,其色泽或呈碧绿,或呈褐色,令人未饮先爱。

沏好茶,香气缭绕。随着主人一声“请”,客人就可端茶饮了。饮茶也很讲究,举杯到唇边轻闻一下,再小呷一口含在嘴里,细细品味。初入口有点苦涩,稍后,渐渐觉得甘醇芳香,回味无穷,确如白居易诗云:“盛来有佳色,咽罢余芳香”,苏东坡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

闽人喝茶,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早在唐宋,丁谓、蔡襄等人竭力提倡,当时无论官吏或百姓,无不盛行斗茶。北宋中期传到北方,以后便风靡全国。福建“斗茶”礼序传入日本,进而演变成当今的茶道。清末著名诗人丘逢甲,曾这样动情地描述工夫茶:“曲院春风啜茗天,竹垆榄炭手亲煎。小砂壶瀹新鹤嘴,来试湖山处女泉。”

1962年,著名文学家老舍饮了工夫茶后,赞叹不已,随即口占“品罢工夫茶几盏,只羡人间不羡仙”的诗句。茶对于闽南人的生活至关重要,“饭前饭后喝一杯,大人小孩走如飞”的民谣。家家户户都以茶待客,以茶助兴,以茶消遣,以茶娱乐。

相关文章

“喜吆喝”微信公众号
“喜吆喝”微信公众号 
铁观音
茶具